】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化閩台現代農業合作:實踐困境與破解之道
http://www.crntt.hk   2025-08-12 16:32:05
福建葛園金線蓮種植園區大棚內的金線蓮特別標有“台灣品種”字樣。
  中評社╱題:“深化閩台現代農業合作:實踐困境與破解之道” 作者:鄧啓明(福州),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林怡(福州),閩江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鄉村振興研習社副社長

  【摘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結合福建省仙游縣等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相關實踐探索調查,本文首先從要素理論與現實維度對閩台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較好把握新形勢下深化閩台現代農業合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臨困境與主要制約因素,特別是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科技要素、資金要素及物流運輸、營銷管理、政策執行和融合發展等方面,并有針對性地研究提出了五個方面破解思路與配套措施,以期將閩台現代農業合作模式與路徑創新更好嵌入到鄉村全面振興發展框架中,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當前鄉村已成為閩台現代農業合作與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熱土①。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包括“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還要“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2023年9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強調指出:要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支持台胞參與福建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社會公益等各項事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閩台兩地現代農業交流合作日趨頻繁,特別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與系列惠台政策等的驅動下,現代農業與農村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拓展與深化;在原有6家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基礎上,2024年底國台辦和農業農村部又批准新增了8家,有效促進了兩地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同心、同向、同發展”。但因農業生產固有的脆弱性問題,以及規模小、分布散、抗風險能力弱等方面特徵,其安全性與效益保障等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為更扎實有效推進閩台現代農業合作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亟需從要素理論與現實視角,深入剖析并準確把握此間突出存在問題與潛在的矛盾,從而促進兩岸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協同發展,更好引領和推動台胞台企參與到大陸鄉村振興這一歷史性課題中,共同探索出一條深化閩台現代農業合作與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新路。

  二、深化閩台現代農業合作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一)土地要素困境

  1.政策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廣大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基本經營制度,以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不變來應對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這種模式下,土地分散經營,總體規模較小、生產方式較為落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和生產效率不高,難以滿足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

  反觀台灣地區,其現代農業發展起步較早,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的“土地改革”,通過“農地重劃、共同經營、委托經營”較好實現了農業規模經營,即:在形式上將零碎的土地化零為整進行重新規劃,在經營上實現規模管理、統一經營②;1971年“第二次土地改革”又出台了《台灣地區家庭農場共同經營及委托經營實施要點》《第二階段農地改革方案》等政策。主要內容:一是向台灣農戶提供貸款, 支持用於購買土地和經營農場;二是鼓勵農民組織起來,以聯合、共同或委托經營的方式,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三是加強耕地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通過交換耕地、集中使用,以利於農業機械化操作③。這種差異,使得台胞台企來閩發展現代農業,首當其衝的現實制約即“空間限制,拳腳難施”的土地要素限制——較為落後的生產模式與規模限制問題。

  2.流轉困難

  早期福建農戶對農地資源價值與開發保護的認知尚淺,土地獲取門檻較低、土地流轉相對順暢。然而,隨著農業與農村改革日益深化和國家對農村土地用途管控等的進一步規範,當前農村土地流轉面臨顯著挑戰。在生產經營逐漸規模化背景下,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受讓方不僅是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還包括工商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等;作為外來資本的工商企業,在當下不健全的准入制度中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受讓方也可能因缺乏農業生產經驗和市場波動而陷入運營困境④。尤其是近年政府對土地用途的界定更加嚴格和精細化,加強了土地流轉與使用的管控力度;對耕地與林地保護紅綫的剛性設定上,不僅嚴格限制了土地用途的轉變,還明確規定了耕地和林地的規劃布局。而台灣地區土地制度以“農地農有、市地市有、富源地公有”構成的“平均地權”,與大陸相比,土地所有者在土地的使用和處置上有較大自主權。這種差異使得台胞台企到福建發展創業、參與鄉村振興,首先要面對土地流轉難度較大的問題,尤其是通過自願流轉方式將農村土地連片整合與經營管理困難重重,對土地流轉的程序和限制較難適應。

  (二)人力要素困境

  1.農村人口與發展環境制約

  與全國一樣,近年福建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等現象嚴重,青壯年勞動力嚴重缺乏,新技術接受慢,培訓體系有待完善,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然而,當前台灣地區農業教育普及,農民受教育程度較高,技術培訓體系成熟,勞動力素質整體優良,能熟練運用現代農業技術與管理理念,且現代農業發展依托於鄉村場景與智能化、科技化生產工具進行規模化生產。由於福建廣大鄉村勞動力大多無法滿足台灣地區集約化、機械化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要求,部分無力耕種的農戶采用“委托”模式,將土地經營權委托租賃給第三方;部分農戶因耕種成本升高、經濟效益降低,生產積極性低下,甚至直接拋荒,造成資源浪費。

  2.台農台企面臨代際傳承

  目前,在閩台資農業企業普遍面臨經營管理者老齡化困境,特別是人才與管理者接續問題突出。且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社會大多從工具性的需要出發,缺乏扎根意願⑤。進而形成老一輩在福建拼搏、島內年輕一代無意接續的代際現象,阻礙產業傳承與可持續發展。據統計,仙游縣台灣農民創業園50多個企業主中65周歲以上占50%以上,其知識更新和創新能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且子女接手父輩產業的意願低,台二代僅剩下4個。究其原因,教育背景上,台農二代接受現代多元教育,思維背離父輩;經營理念上,老一輩靠傳統經驗與吃苦精神,二代傾向前沿管理與創新模式;價值觀上,年輕一代更加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較難接受跨越海峽來大陸發展現代農業或家族企業等可能帶來的壓力。這不僅影響了他們接班和接管企業的意願,也影響他們管理企業的能力。

  (三)科技要素困境

  1.交流推廣平台缺乏

  加快推動新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應用,一個高效示範推廣與交流平台至關重要。但當前台農台企與地方政府及企業間交流平台仍略顯不足,難以及時共享新技術、新品種等的信息和經驗,面臨許多挑戰。首先,台農台企在引進新技術時,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瞭解當地農業環境和市場需求,這無疑增加了技術引進和推廣的難度與成本;其次,在缺乏有效交流合作平台情況下,台農台企很難與更多的當地農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學習分享,限制了新技術的傳播速度和範圍,也使得台農台企難以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產品市場和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挑戰。

  2.技術水平差距較大

  福建農業機械化主要集中在水稻生產加工和畜牧、水產等生產部分環節上;台灣農業機械化則廣泛應用在農業多領域、多環節,在促進勞動力替代、提升作業效率、改善營銷等方面整體水平顯著優於福建⑥。然而,由於教育水平和信息獲取能力的差異,當地農民可能更習慣傳統的耕作方式與經營管理方法,對新技術新概念的接受和掌握速度較慢;尤其是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往往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但當地農民可能更加關注短期的經濟收益,不願意承擔引入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再加上目前一些鄉村的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往往存在人員不足、資金缺乏等問題,導致新技術無法快速推廣及廣泛應用,從而限制了產業升級的步伐。

  (四)資金要素困境

  1.金融服務供需矛盾突出

  一是信貸風險與信息不透明直接影響和制約信貸資金支持。一方面,台農台企土地等要素資源難以形成有效抵押,且多數缺乏可量化為市場價值的各類固定資產,相關銀行在進行信用風險評估時難以降低風險評級;另一方面,台資農業企業信息公開性和透明度不足,尤其是財務透明度不够⑦,銀行業無法準確評估、計量台企的資金需求與清償能力;與此同時,目前多數台農台企與當地農業上下游聯繫鬆散,難以構建擔保信任關係,使得台企難以獲得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二是財政貼息政策尚未普惠台農。大部分台資農業企業僅持有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未注册公司企業資質。儘管目前福建省對台農法人企業申請銀行信貸有大額貼息,但尚未對台農個體工商戶開展財政貼息,導致小規模、小體量的台農個體工商戶無法享受到財政政策紅利,與個體台農“做大做強”的希冀存在矛盾。

  2.保險服務信任約束明顯

  一是理賠精準度低影響保險保障力度。當前財產保險公司主要依靠遙感設備估量受災面積範圍,無法精準計量災害損失,評估損失價值仍需通過人工抽樣定損確定。在大範圍受災情況下,業務人員專業水准和人力資源無法滿足精準定損的要求,削弱了農險的吸引力和業務的長期可持續性⑧。二是信息不對稱引發信任危機。部分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在農戶投保前政策宣講不到位,對賠償標準、免賠情況未全面宣導,導致農戶形成“投保即賠”的錯誤觀念;在實際定損操作過程中,保險公司業務人員通過自身或委托村委的方式開展代理投保和理賠工作,易與農戶產生分歧并引發“信任危機”,難以實現平均賠付、協商賠付,進而影響農戶的投保積極性。沿海地區常年經受台風、地震、洪澇災害等的影響,台農台企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較為旺盛;但上述前期宣導與後期定損效果不一致降低了台資農業企業投保的意願與積極性,甚至出現“逆向選擇”,即:甘願承擔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也不願投入定損值未可預估的保費成本。

  (五)物流運輸困境

  1.基礎設施與信息化不足

  福建物流網絡雖不斷拓展但農村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難題突出,冷鏈和仓儲等基礎設施不足,對農產品儲存與運輸構成了重大制約與挑戰。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在沒有適宜儲存條件下容易變質、損耗率高、品質難以保障,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滿意度。與此同時,由於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水平有限以及農民對新技術接受度不高等原因,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尚不廣泛,廣大農戶和物流企業難以及時獲取市場需求、價格變動和庫存狀況等關鍵信息,無法做出精準決策,影響了整個供應鏈的協同效應和服務質量。

  2.企業同質化競爭突出

  當前福建農村農業物流運輸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也導致惡性競爭,如不正當的價格戰和相互排擠等,不僅破壞了流通市場的健康發展,也降低了整體服務水平與質量。其根源在於專業化程度不高,網點布局不佳且存在重複建設,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再加上一些物流網點利用率不高,進一步削弱了物流運輸系統的效率。

  (六)營銷管理困境

  1.營銷體系有待加強

  一是營銷資源投入與整合不足。在流量為王市場環境下,適度營銷與宣傳推廣等對農產品銷售起著關鍵作用。但台資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農產品新品種的培育和技術改良等方面上,忽視網絡營銷體系的搭建。當前台農台企的帶貨技巧、營銷策略以及物流存貨周轉管理上缺乏系統性規劃與運作,難以適應市場需求。二是品牌塑造與包裝設計滯後。當前台資農業企業同質同類化競品繁多,要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打造出清晰且具有鮮明地理標識的品牌形象并做好市場定位。但目前大多台資農業企業沒有講好“企業故事”和“品牌故事”,且產品包裝粗製單一,大部分沒有專門品牌和特有的LOGO標識,無法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電商營銷人才缺乏

  當前大部分台農台企在網絡營銷中的營銷主播以台農個人及員工為主,他們大都以技術崗、勞動崗居多,專業局限顯著,對各流量平台的運營瞭解并不多,對電子商務及直播營銷運營規則等則更不熟悉,對各流量平台的玩法、機制缺乏深入瞭解。這種人才結構短板導致網絡銷售“叫好不叫座”,營銷效果欠佳,無法充分發現和挖掘市場潛力,制約台企綫上業務拓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