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特朗普“百日執政”表現看美國涉台政策動向
http://www.crntt.hk   2025-08-12 15:59:46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白宮出席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題:“從特朗普‘百日執政’表現看美國涉台政策動向” 作者:金晨禕(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摘要】“百日執政”期間,特朗普政府未將台灣問題作為優先事項,但是涉台舉動接連不斷,“開倒車”的趨勢并未改變,對台“敲詐勒索”與美台勾連并行不悖。目前看,特朗普政府將延續“以台制華”態勢,同時將台灣問題與其他議題掛鈎聯動,擇機加大打“台灣牌”力度,但其涉台決策模式內在的鬆散性恐影響政策連貫性。下一階段,特朗普政府或發力衝擊“一中政策”,強化與美國國會“親台”勢力的策應,繼續縱容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給中美關係和台海局勢帶來更多風險。

  特朗普重返白宮已滿百日。其間,他蠻橫推行“美國優先”,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內外政策調整對美國國內秩序和國際秩序產生了劇烈衝擊。台灣問題并非特朗普“百日執政”的重頭戲,特朗普2.0時期的涉台政策遠未展現全貌。但特朗普政府在這百日內接連不斷的涉台小動作,及其業已展現的決策風格和政策偏好,為研判美國涉台政策的後續走向提供了新綫索。

  一、“百日執政”期間特朗普政府的涉台舉動

  (一)“一個中國”政策表述持續走樣變味

  特朗普2016年首次勝選不久即製造“特蔡通話”這一嚴重背離美國“一中政策”的事件,但就職後又迅速回擺,在2017年2月10日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時表示“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這番經歷理應使特朗普認識到“一中政策”對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但其再度當選後卻未作表示。

  特朗普2.0時期開啓以來,美方嚴重缺乏重申對華政治承諾的意願。2025年1月24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話時闡述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要求美方“務必慎重處理”。魯比奧雖然聲稱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并未就堅持“一中政策”表態,美方新聞稿更是僅保留了魯比奧“對中方對台灣采取的脅迫行動表達嚴重關切”這一涉台內容。①2月13日,美國國務院網站發布更新後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直接删除了“不支持台獨”等表述,美國涉台立場展現出明顯的倒退勢頭。

  在“是否保衛台灣”的問題上,與多次公開承諾“協防台灣”的拜登相比,特朗普堅定站在“戰略模糊”一邊。2月26日,當被問及是否將確保任內中國大陸“不會武統台灣”時,特朗普稱其“從不對此發表評論”,“永遠不想讓自己處於那種境地”。②目前來看,特朗普的核心幕僚亦迴避就“是否保衛台灣”明確表態。但是,特朗普政府的這種態度伴隨著“中國大陸入侵台灣將是災難性事件”、“美方反對任何脅迫改變台灣地位的行為”、“台灣應將軍費開支提升至GDP的10%”等論調,可見對大陸和台灣的“雙重威懾”乃至“雙重訛詐”是特朗普政府選擇“戰略模糊”的底層邏輯。

  (二)對台敲詐勒索迫不及待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多次要求台灣支付“保護費”、指責台灣“偷走”美國芯片產業,毫不掩飾壓榨台灣的企圖。重返白宮後,特朗普在芯片問題上迅速采取行動,以兌現振興本土半導體產業、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競選承諾。3月3日,特朗普會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兩人隨後宣布,台積電將在未來幾年對美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并新建5家芯片工廠。在台積電已計劃投資65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3家芯片工廠的基礎上,特朗普此舉無疑按下台積電變“美積電”的加速鍵,為自己撈取了一項頗具分量的政績。雖然賴清德聲稱台積電對美追加投資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的時刻”、台灣當局未受到美方壓力,但其粉飾太平的努力被特朗普無情拆台。4月8日,特朗普在共和黨活動上誇獎自己“沒有給台積電一分錢”,并透露其威脅台積電,如不在美設廠將面臨最高100%的關稅。③

  特朗普政府還欲憑藉關稅“大棒”更廣泛地榨取台灣的經濟科技剩餘價值。3月10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接受台灣媒體專訪時表示,美台有彼此互補的市場,可以擴大經貿領域的雙向關係。例如,台灣製造業可以幫助特朗普實現讓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而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國能為台灣提供液化天然氣等多種能源。④谷立言口中的“雙向合作”衹是美國對台“單向剝削”的委婉說法。台灣當局早在2月就表示願意進口更多的美國能源,并推動台灣“中油公司”與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公司簽署“液化天然氣買賣暨投資意向書”,為即將到來的美國“對等關稅”提前遞上“投名狀”。即便如此,特朗普仍對台灣地區加徵高達32%的關稅。賴清德對此明確表示,台灣不會采取報復措施,正考慮從美國大規模采購農業、工業、能源產品及武器,并將在電子、信息通信、石化和天然氣等行業都加大對美投資。⑤在台灣當局無底綫妥協之下,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變本加厲揮向台灣各產業部門。

  (三)“挺台”政治戲碼照演不誤

  從實際情況看,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并未改變美國與台勾連的步伐,諸如藉雙多邊聲明干涉台海局勢、揚言加快供武以助台自衛、派美國軍艦過航台海等“挺台”老套路已接連出現。以下動向尤其值得注意。

  一是結合特朗普政府的外交議程助台“固邦”。特朗普一上任便將西半球事務置於比較突出的位置,而魯比奧作為政策執行者,有意助台鞏固所謂“邦交”關係。2月5日,魯比奧訪問危地馬拉時感謝危“堅定支持台灣”,聲稱“將全力促進台對危投資”。3月14日,魯比奧發布新聞稿祝賀伯利茲總理布里塞尼奧連任,特意感謝伯方與台“持續保持強勁夥伴關係”。

  二是繼續歪曲聯大第2758號決議。拜登任內,美國以推動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為藉口,掀起歪曲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逆流,特朗普政府也延續了這一錯誤做法。4月23日,美方代表拾拜登政府牙慧,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中惡毒攻擊、挑釁,稱中國“濫用”聯大第2758號決議以“孤立台灣”。台灣地區外事部門“得意”地稱,這是“美國首次在聯合國安理會針對該決議明確表達立場”。⑥

  三是緊鑼密鼓醞釀大規模對台軍售。特朗普就職以來,台灣當局頻頻藉軍購獻媚。美台已簽署價值約7.61億美元的地對空導彈系統采購協議,并就台采購總價70億至100億美元的武器展開談判。3月底,美國為組裝完畢的售台首架F-16V戰機舉辦交接儀式,台灣防務部門副負責人柏鴻輝竄美參加該儀式。美國此次為向台移交軍備擺出頗為高調姿態,或預示特朗普政府將加碼對台軍售。

  四是縱容支持民進黨製造兩岸對立。面對島內沸沸揚揚的“共諜”輿情,谷立言於3月17日出席公開活動時聲稱,台灣當局“打擊”大陸在台“滲透和間諜”等活動有助於提升美台合作。AIT前副處長王曉岷(Robert Wang)認為,除得到美國國務院批准之外,谷立言的言論很可能也獲得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同意。⑦此種態度勢必助長民進黨當局“抗中仇中”“倚美謀獨”氣焰。

  二、特朗普“百日執政”折射的美國涉台政策特點

  (一)美國打“台灣牌”將更強調“視情”和“擇機”

  自羅斯福“百日新政”以來,執政百日成為評估美國新任總統執政效果的重要節點。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宣告“美國的黃金時代從此刻開始”,可謂鉚足了勁要在百日內拿出證明其“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績。從揚言收購格陵蘭島、吞并加拿大和奪回巴拿馬運河,到反復施壓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和拋出將“阻止別國剝削美國”的“對等關稅”,無論相關事態的發展是否達到了特朗普的預期,他選擇這些議題“挑事”的初衷,都是希望在短期內掙得可觀的政治資產。在此意義上,台灣問題未被列為優先事項不僅印證了特朗普一貫輕視台灣這個小小的“筆尖”,也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很難在這一方向找出一個能快速取得顯著成果的政策目標。

  因此,特朗普政府如何在台灣問題上“出牌”“打牌”,將更多取決於其他更具優先性或更為宏觀的政策議程的推進情況。一是要考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實際需求。特朗普威逼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施壓台灣當局增加軍費開支、對台灣加徵32%關稅等行為,都是“美國優先”邏輯延伸的結果。未來,如何榨取台灣以服務“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將繼續成為美國涉台政策的著眼點之一。

  二是要服從美國全球戰略布局的調整。經過對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精心盤算,特朗普在上台後將美俄關係的調整放在中美關係之前,并就烏克蘭危機、中東局勢和西半球事務等提出多項政治主張。一旦美國得以鞏固西半球優勢、從烏克蘭危機和巴以衝突中抽身,就可以更具針對性地調配資源,將戰略重心放在“印太”地區。⑧屆時,特朗普政府的涉台政策將趨向清晰具體。

  三是配合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推進。就特朗普的政策偏好看,經貿議題無疑是對華政策的重中之重,台灣問題則和南海問題、芬太尼問題、人文交流、地緣政治問題等構成對華戰略競爭的主要內容。特朗普以喜歡“做交易”著稱,更傾向於將台灣問題與關稅、芬太尼等問題掛鈎,以炮製對華討價還價的籌碼,這將強化美國涉台政策與其他議題的聯動。

  (二)美國“以台制華”的政策底色將保持不變

  特朗普政府打“台灣牌”的力度不會降低,衹會變本加厲。美國“以台制華”的大方向不會變。

  第一,“以台制華”的底層邏輯已定型并將長期延續。美國歷屆政府均將台灣問題置於對華政策的大框架下,并根據中美關係範式的轉變調整其涉台操弄。⑨從特朗普1.0時期起,美國朝野兩黨就一致認定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安全威脅、最嚴峻的挑戰和最強的競爭者”,并一致同意全力以赴“競贏”中國,⑩“以台制華”正是這種戰略共識的邏輯產物。特朗普再次上台後,雖然四面出擊,但從其將巴拿馬運河問題與“中國威脅”關聯、將對華加徵關稅稅率抬高至145%的同時給予其他國家和地區90天暫緩期等操作看,將中國作為重點打壓目標的意圖很明顯。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持續展開,在台灣問題上必然導向持續“以台制華”。

  第二,特朗普的個性特質決定其不會放棄打“台灣牌”。在接受《時代週刊》“百日執政”專訪時,特朗普聲稱自己“執政100天非常成功”,“已達成200項交易”,對關稅、移民、政府改革等政策和“群聊門”等事件帶來的混亂以及39%這一80年來美國歷任總統的最低執政百日支持率,則輕描淡寫或置之不理,充分展現其極度自戀的性格。就涉台政策而言,對“一中政策”加塞定語等諸多“台灣牌”的升級打法,正是出現於特朗普1.0時期并被拜登政府沿用升級。雖然特朗普希望推翻拜登的政治遺產,但衹要他認為有必要,就可以隨時撿用拜登在涉台政策上的操作手法。

  第三,美國“親台”勢力仍有可觀的能量。自特朗普1.0時期以來,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特別是“以台制華”的持續加碼促使美國國內的“親台”勢力更加囂張,某些政府官員或國會議員活躍在美台勾連前沿,與台當局建立起密切利益紐帶,又反過來對美國涉台政策施加影響。特朗普2.0時期的執政團隊中不乏劣跡斑斑的“挺台”政客,當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無疑是曾炮製和支持多項涉台惡法、在賴清德2020年竄美時與其會面的國務卿魯比奧。美國第119屆國會中亦有大量“親台”議員,多個重要職位更由熱衷進行“挺台”表演和鼓噪大陸威脅的對華鷹派出任,如衆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衆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里施(Jim Risch)、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威克(Roger Wicker)等。這些政客還將利用自身職權推動“以台制華”。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