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包括台灣與大陸同胞在內的全民族的勝利 |
中評社╱題:重視兩岸共同抗戰歷史的書寫與傳播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根脈 作者:吳琳琳(廈門),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廈門大學國際傳播中心研究員;余越(廈門),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海峽兩岸歷史相續、血脈相親。近年來,“台獨”分裂勢力妄圖勾結外部勢力,“以武拒統”“倚外謀獨”,并製造歪曲歷史的荒謬挑釁言論。面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推進中國統一大業的時代使命,必須要直面分裂勢力歪曲歷史、篡改事實的陰謀,并且予以正面的回擊,以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202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台灣光復80周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包括台灣與大陸同胞在內的全民族的勝利。因此,以此為契機,重視兩岸共同抗戰歷史的書寫與傳播,通過“厘清歷史——書寫歷史——傳承歷史”的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服務中國統一大業的現實需要。
2025年5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強調“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都確認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其歷史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權威性不容挑戰”。①海峽兩岸本為一家,一衣帶水,命運與共。然而,賴清德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通過各種“台獨”謬論試圖削弱台灣同胞的祖國觀念,甚至鼓吹“台灣有事,日本有事”這類荒誕之談藉以生事,嚴重破壞台海和平穩定。面對以賴清德為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如何團結兩岸同胞力量,駁斥以“新兩國論”為代表的“台獨”謬論,推動兩岸共識更加深入人心,成為關乎中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時代課題。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一行時,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并且基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強調“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兩岸同胞共禦外侮、光復台灣”。②2025年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會主委陳軍提出,要“推動兩岸同胞共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和台灣光復80周年,凝聚推動祖國統一的強大合力”。③從兩岸共同抗戰的全民族視野出發,挖掘海峽兩岸歷史同源性,能够以鮮明的歷史事實揭露“台獨”分裂勢力的禍心、挫敗外部勢力的陰謀,服務於當前反“獨”促統大業,有力應對各種“台獨”謬論并有理有據地反擊“台獨”分裂勢力的政治試探。
一、兩岸同胞抗擊殖民侵略的鬥爭與台灣光復後兩岸對抗戰勝利的紀念
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日本占領台灣島後,實行了漫長而嚴酷的殖民統治,民族危機逐漸加深,民族存亡近在眼前。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同胞在政治上進行壓迫,不僅設立了負責台灣政務的所謂“台灣總督”,還建立了配合其殖民統治的一系列行政制度、戶政制度、財政制度;在經濟上進行剝削,在製糖工業、樟腦產業、種茶販茶等方面攫取了大量利益,也掌控了台灣的經濟命脈;在文化上進行奴化,推行“皇民化政策”,試圖將台灣青年培植成服務於日本殖民統治的工具,消滅台灣同胞的民族性。與此同時,大陸也經歷著日本帝國主義的肆虐。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奉天,占領東北;1937年7月7日,日本詭稱演習士兵失蹤藉機在宛平城挑起戰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遭受了巨大的災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傷亡多達3500萬人”,“按照1937年的比價,造成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④
日本侵華戰爭給兩岸同胞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難以抹去的傷痕,但是兩岸同胞卻始終沒有被任何外力斷絕聯繫,也沒有停止反抗日本殖民侵略的鬥爭。五四運動後,台灣赴大陸求學青年人數不斷增加,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等各大陸高校都吸納了不少台籍學生。許乃昌、謝雪紅、林木順等一批台灣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支持下學習馬克思主義并且探索著挽救民族危亡、反抗殖民侵略的新路徑。在台灣霧社起義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在大陸發起了廣泛的對台灣同胞抗日鬥爭的聲援;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日漸嚴苛的殘酷環境下,部分台灣共產黨成員潛返回中國大陸,繼續在大陸投身抗戰。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島內鬥爭形勢愈發嚴峻以及兩岸反抗日本殖民侵略鬥爭的聯繫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海內外台籍青年前赴後繼,積極匯入到大陸抗日戰爭的時代洪流中。台籍青年沈扶進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後,進入八路軍政治部對日工作部門工作;台南縣人林棟從名古屋大學畢業後轉赴太行根據地從事醫藥工作。⑤無論是前綫或是後方,台灣同胞與大陸人民一道為抗擊日本殖民侵略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且付出了巨大犧牲。
同時,國共兩黨亦明確中國對於保衛領土主權、抗擊外來侵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重要場合、重要文件中多次強調“收復台灣”之決心與立場。1936年7月16日,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明確回應了中國關於“收復所有失地”的問題,“不僅僅是保衛我們在長城以內的主權”,“東北必須收復”,“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台灣”。⑥次年3月1日,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的談話中再次明確,中日若要進行談判,“一切犧牲中國領土主權的談判,我們都要反對的”。⑦1937年8月25日,中國共產黨發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訂立反侵略同盟以及抗日的軍事互助協定必須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範圍內”。⑧一個月後,國民黨中央社發表由周恩來起草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其中將“收復失地和恢復領土主權之完整”作為中國共產黨奮鬥之總的目標之一加以明確。⑨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代表中國政府發布《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文》,公開宣告“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⑩以明文形式宣告《馬關條約》失效。兩岸同胞在前赴後繼的反抗日本殖民侵略的鬥爭過程中攜手合作、互相支持,最終共同實現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對於兩岸同胞而言均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抗戰勝利後,台灣根據當時中國政府在台北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對日本的受降典禮的舉行時間,將每年10月25日定為“台灣光復節”以紀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大陸則將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之後的9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每年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告慰在戰爭中罹難的同胞并表達反對侵略的堅定立場。一方面,立法機關通過設立國家紀念日的方式引導國民牢記歷史、緬懷先輩;另一方面,全國各地還建成有許多抗日戰爭紀念碑、紀念館,展示著抗戰的遺存,傳承著保家衛國和熱愛和平的精神。在台灣的新北市、高雄市、台北市分別坐落著鹽寮抗日紀念碑、台灣光復五十周年紀念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在大陸,重慶市抗戰遺址博物館中矗立著台灣光復紀念碑,位於北京市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全面反映了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還有“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事件類紀念館。兩岸同胞共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台灣光復,一道緬懷革命先輩,感念海峽兩岸同胞親緣之深厚。
二、推進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的歷史思維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事關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華民族發展,事關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矢志不渝的歷史使命,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⑪《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包括要“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⑫就實現這一目標的當前國內外環境而言,從全球格局來看,俄烏衝突未息而印巴硝煙再起、以伊衝突升級,美國濫用關稅手段引起國際社會強烈不滿,近年來國際間經濟貿易摩擦時有發生,無論是世界和平態勢還是經濟全球化進程都在曲折中前進著。從島內生態來看,賴清德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僅在許多場合大談“大陸威脅”“新兩國論”以煽惑台灣民衆,甚至還與外部勢力勾結製造各種“台獨”挑釁惡行,卻對日本扣押台灣漁船一言不發,對美國敲詐台灣“保護費”卑躬屈膝,嚴重阻礙了海峽兩岸的交流交往與融合發展,使得台海局勢日趨複雜嚴峻。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必須正視眼前之困難,以包含各種形式、關涉各個方面的交往彌合兩岸溝通裂隙,以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為重要依托凝聚兩岸共識,以融合發展、同獲機遇、共享福祉推動兩岸合力形成。
值得關注的是,賴清德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僅一年,在島內民衆中滿意度已經跌至低點。台灣無綫衛星電視台(TVBS)民調中心2025年5月民調顯示,島內民衆對於賴清德的滿意度下滑至32%,與歷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施政周年滿意度相較僅高於蔡英文滿意度的28%。立場偏綠的《美麗島電子報》2025年4月民調顯示,島內民衆對於賴清德信任度與施政滿意度出現明顯下降(對於賴清德信任度的正向評價下降8.1%,負向評價上升6.0%;對於賴清德施政滿意度的正向評價下降8.5%,負向評價上升6.7%)。儘管島內民衆對於民進黨當局施政表現出極度不滿,但是與此同時必須正視的是,“台獨”勢力在“去中國化”問題上不斷加碼,使得台灣民衆的中華民族意識持續弱化。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開始持續對台灣民衆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所開展的調查顯示,直至2024年“Taiwanese Identity”(台灣人認同)已經從最早的17.6%上升至63.4%,而“Chinese Identity”(中國人認同)則從25.5%降低至2.4%,“Both Taiwanese and Chinese”(都是)從46.4%下降至31.0%。因此,如何進一步凝聚被“台獨”分裂勢力惡意傷害的台灣民衆中華民族認同,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是重要的現實課題。
英國廣播公司運作的BBC中文網以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研究生院師生創辦的“中國數字時代”等網站都曾發表過對於台灣民衆“Chinese Identity”(中國人認同)逐漸下降的分析,強調台灣民衆自認為“中華民國國民”而不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傾向於以“Taiwanese”作為身份標識。在“一個中國”的基本前提下需要明確,歷史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之爭本就是中國內政,而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被中國共產黨所推翻,國家政權經歷更迭,新政府取代舊政府,不產生新的國家。這是鮮明的歷史事實,曲解這一點以製造兩岸對立與分裂既與歷史事實不符,也與邏輯規律不通。在台海局勢複雜化的背景下,如何跳脫出靜止於某一歷史節點而忽視歷史發展過程的陷阱,重新找回兩岸的共同意識和彼此認同,成為新時代推進統一大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一步。兩岸共同意義空間的裂隙由歷史產生,因此兩岸認同的彌合與兩岸交流的促進就應當從歷史上尋找答案。過去,基於某一歷史節點生發的法理意義層面的政府繼承問題上的分歧使得本為一家的海峽兩岸發生矛盾;如今,應當從靜止的時間節點走向發展的歷史過程,回到中華民族共同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續接兩岸的歷史共識,重新凝聚兩岸的血脈親情。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就“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提出了“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的思路,強調“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⑬2022年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明確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密切兩岸交流合作中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⑭化育、鑄就國家魂魄的文化,由長期的社會實踐所蘊養;聯通、促融兩岸同胞的情感,由長久的民族血脈所積澱,二者交匯於時間性的命題中。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和推進兩岸統一事業中對文化策略和情感路徑的強調,事實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和歷史觀的深刻體認,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處理台灣問題當中所表現出的歷史思維。
要在歷史中凝聚兩岸人民共識、拓展共通的意義空間,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時間點。202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台灣光復80周年,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包括大陸與台灣同胞在內的全民族抗戰的偉大成果。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當帝國主義陰謀瓜分中國時,中華民族利益的整體不可分割性,就在帝國主義侵略這種外部世界威脅面前逐漸被中華民族自覺地認清了”。⑮炎黃血脈、華夏兒女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身份,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侵略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為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而頑強鬥爭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精神。因此,重視兩岸共同抗戰歷史,以確鑿的歷史事實回擊有些勢力的惡意歪曲,以深沉的民族情感喚起兩岸同胞的彼此向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落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以兩岸共同抗戰史的書寫與傳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史為鑒,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教訓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⑯對於兩岸人民而言,抗戰史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面對外來侵略時不屈不撓、頑強鬥爭的精神品格,還積澱著兩岸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共同體認識。在推動和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種力量的博弈中,要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根脈,進一步服務於國家反“獨”促統事業,必須重視兩岸共同抗戰史在激活兩岸人民記憶、連接兩岸人民情感中的作用,并且沿著“厘清歷史——書寫歷史——傳承歷史”的路徑創造兩岸人民彼此認同、思想交匯的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