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研人員製作的月球背面影像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據人民網報導,首次揭示月背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存在火山活動;首次獲得月背古磁場信息;首次獲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為我們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嫦娥六號自2024年6月攜帶月背樣品返回後,僅用一年時間,科研人員就產出多項重磅成果(其中4項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自然》),這種高效的科研轉化速度遠超國際同類任務。
嫦娥六號樣品研究何以跑出“加速度”?其中,“有組織的科研”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組織的科研”模式是針對當前科技發展趨勢和重大挑戰,區別於傳統“自由探索”型科研的一種新型組織範式。這種模式通過體系化布局、多機構協同、創新機制設計,突破了科研分散化、缺乏有效協同的瓶頸。特別是針對急需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和急需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有組織的科研”模式能夠打破學科壁壘、機構藩籬,集中優勢力量進行體系化攻關,避免資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復,實現快速突破。
在給嫦娥六號任務最初設定科學目標時,科研人員就鎖定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聚焦破解月球“二分性”這一世界謎題。這種以關鍵科學問題為“靶心”的任務規劃,避免了科研資源的分散消耗。此外,在嫦娥六號樣品研究過程中,以中國科學院為主,聯合南京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數十家單位協同攻關,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不同學科背景的科學家、工程師在一起,極大促進了思想碰撞和創新。比如,對同一批玄武岩岩屑聯合開展定年、水含量、源區分析和磁場測量等,就是由地球化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多學科團隊協同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