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7日,人們冒雨在法國巴黎聖母院外參加慶祝儀式,燈光在外墻上打出法語“謝謝”字樣。(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今年9月,法國巴黎聖母院尖塔將重新開放。遊客可從這座69米高的尖塔上,俯瞰巴黎市景觀。在巴黎聖母院修復過程中,三維掃描、數字孿生、虛擬現實(VR)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備受關注。不僅是法國,意大利、希臘等歐洲國家也積極推動各類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創新應用,從助力精準修復文物到提升民眾瞭解文化遺跡的體驗感,數字技術正為歐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煥新注入強勁動力。
法國巴黎聖母院——
豐富觀展體驗 助力修復細節
近日,記者在巴黎聖母院前廣場的地下空間體驗了一場名為“永恒的巴黎聖母院”的沉浸式展覽。該展覽從2023年1月持續到今年11月,通過VR技術帶領觀眾進行一場跨越800多年的時空之旅。戴上VR眼鏡的參觀者,時而置身於巴黎聖母院12世紀的建造現場,觀看工匠們雕琢石材;時而“登上”幾十米高的工地升降平台,俯瞰火災後的修復工程場景。這種融合歷史與科技的展覽形式,為公眾提供了親近文化遺產的新途徑,也體現出數字技術在巴黎聖母院修復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這是我第一次體驗虛擬現實的展覽。”一位觀眾走出展廳後對記者表示,數字化展覽方式是對巴黎聖母院實地參觀的有益補充,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官震撼。該展覽項目耗時兩年,由50名專業人員傾力打造,並由5位相關領域研究學者把關,以確保每一處細節符合歷史。從玫瑰窗彩繪玻璃的光影,到屋頂木結構的構造,VR技術都將其生動呈現。遊客甚至還能“親歷”2019年那場火災,直觀感受修復工作的緊迫性與艱巨性。
數字技術的作用不僅限於豐富參觀體驗。早在2019年巴黎聖母院火災發生前,數字化掃描技術就開始被用於記錄巴黎聖母院的結構細節。火災發生後的幾個月里,多家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和數字化復原的專業機構和團隊,以數字掃描技術對火災後的教堂結構進行了詳細測量和數據采集,為木梁等關鍵部件的復原提供科學依據。大量的數據最終匯集至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由這里的科研團隊創建了巴黎聖母院的數字孿生模型。利用這一模型,工程師們還完成了複雜的力學分析和詳細的重建方案,為尖塔及其他重要結構的復原提供了精確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