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最近,到訪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的遊客,可以邂逅一名“穿越”而來的“數字古人”——在園中漫步,細數當年被獅子林“奇石叠翠、曲徑通幽”吸引的細節。主辦方運用AI科技與多媒體光影設備,在古典園林勾勒出一幅鮮活靈動的草木長卷。
近年來,蘇州不斷推進數字園林建設,既為古典園林測繪提供更豐富、更精準的數據信息,又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古典園林的保護管理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編 者
每一副楹聯、每一件木雕都要實現數字化
一大早,江蘇省蘇州市留園管理處高級工程師梅虹來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園林保護和監測的數字信息平台,將這幾天測繪出來的最新數據上傳。
指著顯示屏上一組組跳動的數據,他介紹:“大到一幢建築、一棵參天古樹,小到一片青瓦、一根藤條,都有無形的‘數字守護人’實時護衛。借助數字技術,我們可以對園林裡的所有生物和構件進行動態監測。”
今年59歲的梅虹從事園林監測保護工作已有20多年。他回憶,過去沒有數字平台,園林的日常維護只能靠肉眼觀測。柱子要不要刷油漆?花窗要不要維修?這些都只能靠老師傅的經驗來判斷。但長此以往,古典園林有可能在一次次修繕中“走樣”。
隨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9座蘇州古典園林陸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蘇州建立了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信息系統,有序對古典園林開展了花窗、鋪地、陳設、磚刻、門樓等特色要素的數字化采集,采集精度達到毫米級別。同時,蘇州為古典園林各要素建立了詳細的電子檔案,並定期測量、更新數據,建成動態數據庫。
“要把每一座園林數字化,要讓蘇州園林的每一塊匾、每一副對聯、每一件木雕都實現數字化”,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合作交流處處長朱海俊介紹,這是蘇州園林數字化追求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