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寶墩遺址展館內陳列的約有4500年歷史的碳化稻穀。(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在中國四川成都,4500年歷史的寶墩遺址附近,農業科技人員正在通過智能檢測平台監測一塊稻田的產量。
在這座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碳化稻穀、黍、粟等植物遺存。一粒粒飽經歲月風霜的種子見證了中國古文明悠遠的農耕歷史。如今,數字化技術讓中國古文明煥發嶄新生命力。
寶墩遺址附近一公里處,四川農業大學新品種試驗田裡正孕育著高產穩產的水稻新品種——“天府胭脂象牙香”水稻。農業科學家通過AI技術建模,對不同雜交水稻品種進行模擬,相比於以前要等水稻長成才能檢測科研效果的研究方法,大大節省了育種時間。借助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移栽機、智能雙系統分帶噴施機和智能水稻測產平台等農機裝備,科學家積極探索生物育種的新範式。
四川天府農博園投資有限公司農業產業部部長袁周平介紹,成都市建立天府農業博覽園等文商農旅體融合展示平台,開展田間博覽、精品農展、賽事會節、田園集市等,讓田間地頭變成文化消費新場景。
在成都平原的肥沃土地上,除了水稻,還種植著大面積的蠶桑、苧麻。這裡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和織綢的地區之一。據史籍記載,遠在春秋時代初期,古蜀人就把用蠶絲織成的蜀布和帛運到秦國進行交易。
在四川絲綢博物館,陳列著長6米、寬1.5米、高5米的大花樓蜀錦機。它起源於中國唐朝時期,經線、緯線分別標注“1”與“0”,公元8世紀的織機中隱含著早期二進制的智慧密碼。
歷史的經緯線,正在新時代的數字光梭下重新編織。四川蜀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蜀菁館)是成都市蜀錦蜀綉傳習所,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在這裡展開。該館從2016年起探索用數字圖片處理技術把客戶指定的圖案繪制成設計稿,再使用機器據此織造出蜀錦面料,最後由綉工在蜀錦面料上織綉。AI制圖技術的引入,不僅大幅縮短了紋樣設計周期,更確保了每件作品的唯一性。
“‘AI新錦綉’是應對市場化的作為,也拓寬了傳統手工藝表達的可能性,讓消費者變為共同創造者,從而讓蜀綉進入千家萬戶。”蜀菁館負責人鐘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