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網評:開創AI時代香港國安普法新範式
來源:大公網 作者:顧敏康 王燕玲(香港教育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本文要討論的主題是:構建香港國安法律案例庫,以香港國安法律裁判觀點為錨點,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引擎,開創AI時代香港國安法律的普法新範式。
香港國安法實施5年來,香港社會由亂到治,但“懲治極少數”不等於“理解極少數”。如何讓香港廣大市民與國際社會真正理解國安法律的價值內核?值得大家認真探討。筆者認為,關鍵是要把“紙面上的法”轉化為“行動中的法”,而最可依賴、最具公信力的法律素材,恰恰是法院已公開的每一份判決及其背後具體而微的裁判觀點。
通過系統構建“香港國安法律案例庫”(下稱“案例庫”),並借助大模型與知識圖譜技術,把法庭的裁判觀點“顆粒化”拆解、標簽化重組、場景化推送,可以把國安法律原則從抽象話語轉譯為可感知、可遵循、可監督的行為指引,並在AI時代形成跨越語言、職業、文化的普法洪流。
案例庫三大特色
首先,案例庫實現從“量刑表”到“價值表”。現有公開判決顯示,香港國安法分裂國家類罪等四類罪名中,判決刑期從6個月到9年不等。法官如何區分“煽動”與“學術討論”?唐英傑案將“暴力手段”與“政治目的”並列為加重要件;岑子傑案則把“和平集會”與“組織分裂”截然區分。這些判決中的“要件─衡量─結論”鏈條,正是香港國安法“懲治極少數、保障大多數”原則的具象化。
其次,案例庫實現從“個案說理”到“規則提煉”。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對裁判文書進行實體識別、關係抽取,可自動沉澱出“分裂國家罪構成要件圖譜”、“煽動型犯罪量刑因數權重表”等知識單元,為公眾與法律工作者提供可檢索、可驗證、可辯論的“微規則”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