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歐陽春:兩岸形勢遽變 衝擊香港涉台機構運作
http://www.crntt.hk   2024-12-21 15:55:53
台灣2011年把駐香港機構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當時被視為兩地關係更加緊密的象徵。(資料相)
  中評社香港12月21日電(作者 歐陽春)2016年台灣民進黨上重新上台執政後,兩岸形勢遽變,香港涉台機構運作也受到影響。從下述重要時間節點發生的事,可看出基本脈絡。

  台灣“陸委會”香港事務局分別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1年前稱中華旅行社)、遠東貿易服務中心以及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名義在香港運作。2011年7月15日起,“中華旅行社”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與澳門在台灣設立“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

  2018年,原澳門台北辦事處處長盧長水因為簽證問題一直未能夠赴港就任。2019年1月,因澳門特區政府未發工作簽證,新任“陸委會”駐澳組長張多馬無法如期到任。2020年4月代理處長李佩儒也因拒簽“一個中國”承諾書而返國。同年,駐港法務祕書因工作簽證不獲延簽,簽證到期後返台。
 
  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正式生效,“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與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張小月共同為“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揭牌,並宣布正式營運。香港對口單位拒絕與“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往來。

  2020年7月,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工作簽證效期屆滿準備續簽,港府要求簽署“一中承諾書”,高銘村拒絕,簽證無法獲準延期,7月16日,高銘村返回台灣。7月20日,台灣推出反制措施,在香港駐台辦事處人員工作簽證期滿時,不會續發簽證。

  2021年5月18日,香港政府關閉駐台辦事處,撤走所有人員。2021年6月16日,澳門特區政府宣布同月19日起在台灣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暫時停止運作。2021年6月21日,台灣八名駐港人員當中七名因簽證到期未獲續簽而先行撤離,同年七月駐港經濟組長倪伯嘉撤離香港,自此雙方暫無人員互相派駐。

  2024年6月,“陸委會”提高對陸港澳旅遊警示至橘色燈號。8月1日,因台方拒簽“一個中國”承諾書”,剩餘兩名“陸委會”駐澳成員未獲發簽證,“陸委會”亦無法派出新任成員。

  親台民間機構、團體方面,早年香港的“民國派”團體的政治理念都均趨近中國國民黨的右派,緊隨當年蔣中正在台灣號召的所謂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

  港澳的“民國派”主要緣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政府遷台,同時有大量無法渡台的國民黨政府支持者(如敗退國軍、中下層官員、商人及企業家等)及其眷屬選擇移居香港,成為當時親台勢力的主力,同時亦有大量文人南來。

  21世紀以來,台灣當局對港澳親台團體的支持與關注大大減低,“民國派”團體的發展能力受到嚴重打擊,日趨式微。一些親台團體開始改變路線,不再過度強調國共對抗的意識形態,改為務實地支持台港文化經貿交流,並以參與香港本地的民主運動及民生議題方式融入社區,以冀讓香港市民感受到他們對香港社會的貢獻並吸引新血投入。

  香港主權移交後,在香港展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變得困難。1997年以前港英時期,每逢每年的雙十節,部分香港市民會在香港街道、建築物、住宅區、彌敦道掛上“中華民國”國旗”和雙十節標誌。回歸後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經常遇阻。2020年,香港“國安法”正式頒布,“民國派”被禁舉行慶祝雙十活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