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嘉依指出,網友自行尋找的檢測公司有時也只是中介,並不具備檢測資質,而是將樣本送往外地實驗室檢測。租客只能拿到該中介公司開具的發票,檢測報告上的委托方也往往不是租客本人,而是中介,這類報告在法律訴訟中極易被質疑證據效力。
如果進入訴訟環節,租客面臨的障礙更多。首先,部分租房糾紛中,即使有房東的身份證號碼,仍需委托律師向公安部門調取相關戶籍信息並製作起訴材料用於提起訴訟。
其次是訴訟成本。據餘嘉依介紹,以她接手的“甲醛房”維權案件為例,目前相關案件的維權成本主要包括:一是律師費用,如僅委托調取戶籍信息並指導起訴,費用約為300元;如果需代書起訴材料,費用可能提升至400至500元。二是空氣質量檢測費用,大約為500元。算下來,前期的整體維權成本約在1000元。
而對於房東和平台中介而言,出租“串串房”是一件風險較低的事。據瞭解,即便進入訴訟程序,租客可主張的賠償範圍通常也僅限於退還押金、剩餘租金以及檢測費用。律師費、可能產生的醫療費、誤工損失、搬家成本等附加支出則難以獲得補償。
餘嘉依說:“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對隱瞞房屋問題的房東和中介的懲罰力度確實不夠,更多只是讓其退還本該退的錢。如果租客的租金為1500元、押一付一,租期又臨近結束,那麼可能僅剩下1500元押金可追回,很多租客堅持維權只是為了‘出一口氣’。”
此外,部分房東或中介還會通過製造檢測“時間差”來規避責任。餘嘉依舉例說,有些房東在完成除醛處理後,立即對房屋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空氣質量合格。然而,甲醛揮發是一個長期過程,租客入住後可能會感覺有刺鼻氣味或出現身體不適,此時租客自行委托有資質的機構檢測,卻發現房屋內甲醛超標,爭議由此引發。
陳音江表示,“甲醛房”等問題的侵權傷害通常是一個隱性且長期的過程,當租客發現問題時可能早已不在合同期限,甚至可能出現“找不到責任方”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