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地雙金”的鄉村振興密碼
http://www.crntt.hk   2025-07-17 17:37:53
挖好的蘆笋被裝在筐中,等待分揀。(圖片來源:人民網)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天未破曉,曹縣蘇集鎮的蘆笋田已悄然蘇醒。村民們挎著竹筐,熟練地扒開濕潤的泥土,將一根根潔白如玉的蘆笋輕巧采下,筐滿便送往分揀倉庫。與此同時,張士莊村的金蟬孵化車間裡燈火通明,村支書張新義正向鄰村前來“取經”的趙永海傳授經驗:“十年蘆笋地,一畝投放150-200個蟬蟻,關鍵要加強日常管理。”

  曹縣作為“中國蘆笋之鄉”,擁有全國60%的蘆笋種植面積。而張士莊村創新的“蘆笋+金蟬”復合模式,讓土地價值實現幾何級躍升。這種生態循環系統裡,蘆笋為金蟬提供天然營養庫,金蟬代謝物又反哺土壤,形成綠色閉環。吃蘆笋汁長大的金蟬富含氨基酸、蛋白質及多種礦物質,品質顯著優於普通養殖。

  更難得的是經濟效益的突破。通過這種復合種植,畝均收入突破3萬元,比單一種植翻倍增長。全村近千畝基地年創收近3000萬元,300多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村民張大爺的3畝蘆笋,每天清晨采挖三小時就有800多元現金入賬;白集村的董闖看著自家4畝基地,盤算著畝收入近2萬元的收成,已著手擴種新田。

  這背後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依托山東省農科院的科研力量,村裡成功破解了金蟬生長周期與蘆笋管護的協同難題,實現“兩年收金蟬,年年采蘆笋”的可持續生產。技術團隊定期深入田間,從蟬蟻投放密度到土壤濕度控制,為農戶提供精準指導。

  為化解單打獨鬥的風險,張士莊村構建起“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三級保障網。養殖公司與合作社提供從蟬蟻供應、技術指導到產品收購的全流程服務,農戶只需專注種養。通過保底收購、利潤分成等機制,笋農真正實現“種得放心,賣得安心”。

  這套成熟模式已如漣漪般擴散,帶動周邊10多個鄉鎮5000餘畝土地加入復合種植,畝收益穩定在2-3萬元。田間地頭的變革同樣令人欣喜:收購商董延剛將貨車直接開進笋田,現場過秤付款。“今年每斤7塊左右,日收8噸直送工廠!”省去中間環節的“田間收、地頭賣”模式,讓農民增收看得見摸得著。

  曹縣的眼光遠不止於初級種植。在產業鏈延伸上,全縣集聚著10餘家規模以上蘆笋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15萬噸——其中3家億元級工廠就能消化5萬噸鮮笋。總投資2億元的蘆笋工業園區已在2024年破土動工,425畝土地上將崛起14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