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橋址處原有的生態環境,項目團隊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運輸、施工等大橋建設全過程各環節。
中交二公局藤州潯江大橋項目質量環保部負責人王雨國介紹,開工前,項目團隊進行了全方位勘察,仔細研究圖紙、查閱相關資料,並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水質、土壤等進行監測。
大橋主塔水下施工的“含綠量”,成為打贏這場生態環境“保衛戰”的關鍵。
勘察結果顯示,橋址所在河床是裸露的中風化砂岩帶,硬度極高。如果採用常見的鋼管樁入岩方案,施工中將對水環境影響較大。項目團隊多番調研後,決定採用鋼護筒整體封底、與河床固結的施工方案。這一方案不僅節約了工期,還將對江水的擾動降到最低,大大減少了對水環境的影響。
由於主塔位於江中心,地質條件複雜,如何在樁基施工後清理泥漿和樁底沉渣又成為一件麻煩事。
項目團隊引入泥沙分離器來應對泥漿難題。其內部配置的氣舉裝置和反循環系統,能夠引導泥漿在系統中按照特定路線流動。分離出的泥漿,還可通過相鄰的鋼護筒循環利用。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減少了泥漿的排放,降低了環境污染風險,還節約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項目還配備了專業的泥漿運輸船,將分離後的泥漿轉運至指定位置妥善處理。”王雨國說。
在江心主塔旁,有一片青草洲。施工衝刺階段,現有的鋼棧橋已不能滿足繁重的施工需求。能否就近利用青草洲作為施工區域,緩解施工條件緊張的狀況?
要守護好青草洲上這滿目蒼翠。經過研究和論證,項目團隊決定不占用青草洲,而是採用“釣魚法”打設鋼管樁,再鋪設型鋼、貝雷片來搭建新的加高平台作為施工支棧橋。雖然這一方案會提高建設成本,但對青草洲的破壞最小。而且加高平台既可供施工車輛停放,又可鋪設軌道安裝小型龍門吊,作為小構件加工廠,一台多用。在打設鋼管樁的過程中,項目團隊通過精確計算、謹慎操作,確保其位置和深度既能滿足平台的承載要求,又不會對江底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王雨國介紹,施工期間,現場還有一系列裝備、設施確保綠色施工——霧炮車和灑水車有效抑制揚塵,焊煙淨化器對施工中產生的粉塵、煙塵進行淨化,智能噴淋系統也為抑制揚塵、淨化空氣做出貢獻,還有道路兩側整齊排列的太陽能路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