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凌家灘遺址開館 叩響“古國時代”之門
http://www.crntt.hk   2025-05-21 13:27:10
參觀人員在凌家灘遺址博物館觀看展品。(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裕溪河畔,玉光璀璨;太湖山南,文明延綿。

  一座以十字院落為形、仿夯土外墻為骨的建築,靜立於安徽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中軸線之上。

  五千多年前的凌家灘,先民以玉為信、以壇為祭,在長江之濱構築起早期文明的高地;五千多年後,一座嶄新的博物館以器物為媒、以科技為橋,讓五千多年前的“古國時代”可觸可感。

  2025年5月,凌家灘遺址博物館迎來開館試運營,首次面向社會系統性展示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成果和歷史價值,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約1100件。

  凌家灘遺址是“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是探索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遺存、關鍵節點、關鍵區域。

  步入展廳,光影交織,星河流轉。大廳兩側展墻模擬凌家灘壕溝形態,圓形沙盤在自然光下清晰呈現著凌家灘聚落的雙重環壕系統與功能分區:防禦區、居住區、祭祀區、墓葬區呈有序分布,長2000多米、寬約1000米的聚落輪廓盡顯“遠古中心聚落”的規劃智慧。

  “凌家灘遺址嚴謹的空間規劃體現了凌家灘先民對聚落功能分區的超前認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凌家灘考古發掘第二任領隊吳衛紅全程參與博物館的建設。在他看來,作為中華文明形成初期階段的代表,凌家灘文化呈現出“既有複雜性、高端性,又有創新性、獨特性,但同時又未完全形成嚴格的體系化、規範化”的特點。

  獨立展櫃中,一件裂痕分明的玉雙虎首璜格外引人注目。右側虎首於80年代征集,左側殘件則於2016年出土。兩件玉器時隔約30年“重逢”,拼合時被刻意保留一道細小的縫隙,恰似一道 “時光裂痕”。考古學家俞偉超曾提出,這類雙虎首璜或為“合符”信物,印證著古國時代的盟約制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