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王家嘴H16出土的陶器。(圖片來源: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辦公室供圖) |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盤龍城是夏商王朝設立在長江流域的統治中心,開啟了古代中國的中央—地方國家治理模式;盤龍城為長江流域帶來了青銅文明,最早在文化上串聯起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標誌著雙大河文明結構的形成……
“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近日揭曉,曾實證“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的重要遺址的盤龍城遺址位列其中。
盤龍城遺址於1954年被發現,1974年開始大規模正式發掘,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地。近十年來,在前輩們以“考古寫史”取得的巨大成績之上,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等多家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持續圍繞楊家灣區域的大範圍石頭堆積展開新一輪深度探索,並於2024年取得重要收穫——楊家灣北坡首次揭露走向和形狀較為明確的大型條帶狀石砌遺跡,年代屬於中商時期,存續於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來到正在開展考古工作的楊家灣遺址區,大小不一的鵝卵石組成的石砌遺跡清晰可辨,已揭露成型的遺跡東西長約81米,最寬處約5米。該考古項目負責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孫卓介紹,石構遺跡規模巨大、修砌規整,整體呈東西向分布,並與楊家灣地點所見晚期大型建築、高等級貴族墓葬形成呼應。
“此類石構建築為長江中游夏商時期遺址中首次發現,其巨大的體量和建設所需的人力、物力凸顯了所在楊家灣地點在整個遺址的重要位置,也表明盤龍城所具有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孫卓說。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研究館員萬琳說,在盤龍城存續的300年間,從一個南方據點一躍成為長江中游規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既是商文明南下的直接推動,也是黃河與長江不斷“對話”、交融的實證。
學界一般將古埃及、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古印度和古代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從地理上歸結為“大河文明”,它們分別對應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印度河、黃河和長江。大河與古文明的發生相關聯,不僅因為這些大河所處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農業生產和發展,同樣重要的是大河流域所形成更大的地理空間、更豐富的物產、更多的人力資源,推動著社會的複雜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