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2日電/網評:莫讓“假俗亂”講解侵蝕“文博熱”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齊 驥
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在於以物證史、以物敘史。講解服務並不是簡單的知識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築牢歷史記憶、傳承優秀文化的重任。
近年來,伴隨“文博熱”,講解服務成為文旅消費的熱點板塊。“五一”假期,許多遊客提前預約正規講解服務,在游目騁懷之餘獲取更多歷史文化知識。但無論在線下旅遊市場還是在線上短視頻平台,都存在不少“假俗亂”講解內容,令遊客和受眾頗為反感。
比如,在一些文化遺產景區、博物館,有的講解誇張媚俗,甚至胡編亂造;在短視頻平台上,有人開展獵奇低俗的野史直播,將文化遺產降格為娛樂消費品,將歷史故事演繹為聳人聽聞的噱頭。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闡釋好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價值,還消解了歷史的嚴肅性,嚴重誤導了公眾的歷史觀、價值觀,亟待強化治理、正本清源。
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在於以物證史、以物敘史。
以文物為基礎的博物館講解服務,不同於其他娛樂服務,理應注重揭示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美學價值,將靜態景觀轉化為可理解的知識體系,幫助遊客提升游覽深度。“假俗亂”講解既不實事求是,缺乏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同時也低俗媚俗,讓人們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停留在粗淺且荒誕的虛假故事上,背離了“讓文物說話”的初衷,使“文博熱”摻雜進沒有內涵的浮躁風氣。
講解服務兼具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力、以文興業的文化屬性是根基,脫離了根基,產業便難以做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