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7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標本展台上,熊貓、藏羚羊、東北虎等現代生物標本展現著今天動物的樣貌;旁邊的透明標本盒內,熊貓牙齒化石、劍齒虎頭骨化石等帶人們穿越時空,探尋遠古動物生活的蛛絲馬跡。這是2023年年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舉辦的“我們的國家公園及其珍稀動物今生前世”展覽。為了把展辦好,地大博物館整理了館藏的動物化石等藏品,還向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借來現代的生物標本,通過講述一些生物的“前世”和“今生”,讓觀眾在展覽中相對真實地瞭解生物知識。展覽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量市民慕名而來。“這反映出高校博物館策展能夠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施光海說。
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銀蝶志願服務團的張耀勻有同感。她經常給來參觀的北京市中小學生講解。“可以看到他們對各種動物標本充滿好奇,聽講解的同時還會和同伴低聲討論學到的內容。”張耀勻覺得來博物館參觀不僅可以拓展孩子們的知識面,還能幫他們更深刻地認識課堂所學,從而構建更全面的知識框架。“高校博物館可以充當學術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利用自身的藏品和展覽資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傳播專業知識。”張耀勻說。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就高校博物館相關話題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836份。調查結果顯示,64.32%受訪者認為高校博物館應該向社會大眾開放,56.61%受訪者認為高校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37.33%受訪者認為高校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起到補充作用。
高校博物館成為連接學術與社會大眾的橋梁
在宛若間關鶯語的琵琶聲中,身著古裝的少女演示“七湯點茶法”。這個美妙而又充滿人文氣息的場景,出現在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宋代物質生活展中。博物館志願講解員何燁介紹:“觀眾會經常拋出一些新奇的問題,比如看到館藏的瓷枕,有人會問‘古人睡瓷枕不硌得慌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何燁會耐心地解釋,瓷枕的設計考慮了夏日解暑、髮型維持等一系列因素。
何燁的講解對象既有成年人,又有許多中小學生。擔任講解員後,她在宿舍裡一遍又一遍地背誦講解詞,期待向大朋友和小朋友們講出文物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