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博物館銅鏡為何通常以背面示人
http://www.crntt.hk   2025-05-03 11:55:59
河南洛陽博物館展陳的唐代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洛陽博物館供圖)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據人民網報導,“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千百年來,鏡子滿足了人們映面飾容的日常需求。漫步博物館,不少遊客會有疑問:一面面銅鏡為何“背對”觀眾,是過於“高冷”,還是“羞於展示”?

  銅鏡的故事,要從新石器時代的一窪靜水說起。先民俯身在水邊整理鬢發,波光瀲灩中映出模糊的面容。齊家文化出土最早的銅鏡,紋飾較為簡單,其功能主要是用於祭祀。商周時期,銅鏡製作工藝有所進步,其用途也得到拓展,紋飾開始變得更加複雜。“黑漆古”拋光術的發明使銅鏡表面達到光可鑒人的效果。該工藝以漆油為基礎,混合石粉與天然膠制成塗料,經反復髹漆、陰幹、打磨後形成黑亮保護層,兼具防腐與增光功能。到了唐代,銅鏡磨制技術和工藝都達到高峰。

  至遲從漢代起,無論官府作坊還是民間市井,均存在專職“磨鏡匠”群體。他們使用毛氈、磨鏡磚等材料,通過刮刀修整鏡面、磨鏡藥研磨、光亮劑拋光等步驟恢復銅鏡光澤。

  如今,博物館銅鏡的正面為何“羞於一見”?這是因為銅鏡正面經過精細打磨後較薄且易磨損,歷經千年氧化早已斑駁,其打磨痕跡和氧化層成為歷史信息載體,在現代文物修復中被禁止隨意打磨,僅允許清除一些有害銹。

  博物館中展示的銅鏡背面,通常飾有精美的浮雕、銘文、神獸紋樣或吉祥圖案,紋飾較厚或覆蓋保護層,成了古人留給我們的“藝術日記”。這些紋飾是研究古代工藝、社會、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可以說,古人把故事刻在背面供人觀閱,正面則留給歲月默默訴說。

  在古都洛陽,出土銅鏡的數量已超過2000面,時代序列完整,題材廣泛,種類豐富,其中不乏工藝精湛的珍品。

  洛陽博物館展陳的唐代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可謂館中珍藏。銅鏡為八出葵花形,直徑30.5厘米,重量2740克,鏡的背面猶如一座微型花園:正中有一個半圓形鏡鈕,鏡鈕周圍以兩周銀絲和銀繩索紋間隔出兩重紋飾,主體紋飾有金銀片制成的覆瓣蓮花、牡丹等各色花卉、飛蝶及銜綬的鸞鳳。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