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色發展階段:實施“四全”工程的兩岸創新協同機制
1.全方位探索國家特需人才的培育目標體系。樹立“大我”家國情懷目標,以設置國家特需“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人才培養為陣地,整合33所台灣高校、22所東南亞共建高校的優質資源,組建了一支跨學科、跨專業的高素質兩岸及海外師資團隊,合作培養高素質涉台人才,已培養兩岸博士生85人、碩士生93人、通曉閩南文化本科生數千人。十年來積纍了兩岸融合型人才素養培養經驗,積極探索構建兩岸人才培育的學科體系,探索特色學科創新之路,以閩南師範大學為依托,建立漳州——中國台灣兩塊教學研習基地,形成“一體兩翼”的培育格局,實現兩岸高校共同培養的創新模式。
2.全布局構建交叉學科融合的特色系統工程。構建了由藝術學、歷史學、文學、民俗學、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形成宏觀層面引領、微觀教學體系突出、新興學科創新的“理論+技藝+AI”特色系統工程。依托學校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自主設置“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專業”碩-博士點,創設閩南文化研究院特色平台,既解決了學科依托問題,又整合各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兩岸優秀師資隊伍,探討涵蓋知識、能力與素養合一的“閩南文化+傳統藝術”教學體系的優化,形成了多學科融合的特色系統工程。
3.全要素實行“雙導師制”兩岸育人新模式。兩岸高校“雙導師制”即每位博士生有學校主導師和赴台訪學的台灣合作導師共同培養,實現兩岸高端人才交互培養,創設研學交流制度,安排博士生赴台灣高校作3個月以上的研學必修制度,定期組織閩台雙向調研考察,通過研究生策劃實地考察、講座交流、合作課題、數字化非遺傳播等方式,為研究生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學術指導和實踐機會,強化研究能力和兩岸交流的溝通能力。
4.全過程結合非標準學業評價。改變“期末一考定成績”做法,貫徹標準與非標準、知識結構與能力運用、動態與靜態、個人與團隊的四結合評價體系;推行全過程學業評價,實施開放式命題、學術型答辯、創作型考試、口試+團隊合作等非標學業評價;推行課堂討論、主題沙龍讀書會、田野報告、AI數字化應用等綜合素養評價指標和學業考評體系。
(四)特色提升階段:創新“閩南文化+”涉台人才培育的保障體系
1.師資隊伍保障。健全兩岸高等教育“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兩岸師資隊伍。與台灣戲曲學院、台灣師範大學、金門大學等33所台灣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開展學術研究、教師互聘、聯合培養、藝術實踐等方面的合作,兩岸高校共同開拓閩台文化藝術交流研究領域,實現了師資隊伍與人才培養的特色性與多元性。建立可持續性師資隊伍建設機制,獲批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利用國家、教育部與福建省政府對國家特需人才項目的扶持政策,引進大批台灣高層次人才,有計劃選派中青年骨幹教師赴台灣、東南亞高校訪學,為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師資儲備。建立“研究生境外訪學支持基金”,使研究生教育的兩岸交流真正做到高水平、有支撑、可持續。
2.制度建設保障。創建立體式聯動與“四階遞進式”素養拓展機制。推進“國家+地方+學校”立體式聯動:國家層面得到國台辦對台交流和提高學科水平的政策支持;地方層面得到福建省政府的各類建設政策扶持;學校層面建立“四階遞進式”素養拓展機制,形成“激發興趣→啓發意識→訓練技能→能力提升”的四階遞進式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構建了一套本-碩-博完整的“閩南文化+能力素養”拓展體系。國家+地方+學校的立體聯動,有效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3.文化建設保障。“教風、學風、環境”圍繞國家特需人才建設,構建“閩南文化+兩岸交流”立體式校園文化。“博學明理勵志篤行”校訓與閩南文化辦學特色的引導,形成了“嚴謹創新、自樹樹人”的教風和“博學篤志、善學樂思”的學風。創設研學交流、創新創業、展演實訓的綜合性學習環境,使兩岸教師在耳濡目染中浸染職業道德,在知識與技能的融通中達到“知行并進”。加強對學校人文教育實踐基地、人文景觀和閩南文化場館的保護開發建設,彰顯學校的閩南文化形象、文化氣質、文化品位。創建閩南文化特色展館、閩南文化特色數據庫、中國傳統文化實訓室和虛擬演播室、智慧教室;創辦福建省唯一的閩台文化高端學術刊物《閩台文化研究》,成為團結閩台專家、溝通兩岸的主陣地;組建《木偶協會》《南音學會》等20多個閩南傳統藝術學生社團,舉辦以閩南傳統藝術文藝展演與校歌宣唱等活動,引導師生在豐富的閩南校園文化活動和濃厚閩南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中自我教育和激勵奮發。
三、創新兩岸教育融合發展的國家特需人才培養建設的思考
用閩南文化點亮海峽融合發展新路,做深做透閩南文化中閩台兩地的最大公約數③,亟待發揮大批高素質涉台文教人才的智慧才學。在海峽兩岸傳統文化共融互通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主陣地,通過本碩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推進閩台中華傳統藝術在兩岸的傳承發展,愈發彰顯其重要使命。從頂層思路看,兩岸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是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重大舉措,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歷史悠久、碩果纍纍,但在兩岸教育交流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諸如兩岸合作層次有待提升,國家特需人才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專業培養點的兩岸協同育人機制有待深入;保障涉台人才培養的系統化機制有待全面布局;兩岸教育常態化交流不够,形成“兩岸一體”的高校教學體系、師資人才引進、藝術實踐平台等方面的互動渠道,仍存在如何深度互通共融等問題。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為進一步做好兩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發展工作,筆者概括幾點思考:
(一)進一步探索兩岸教育融合的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建構
地方高校應加快國家特需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的高素質文教人才的培養步伐,為推進兩岸教育融合進程做好優質人才儲備。有計劃開闢兩岸高校院所的學科專業合作聯盟,形成協同聯動發力發聲的態勢,牢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權④。在建立兩岸高校聯盟陣地基礎上,探索兩岸學科體系交流融合之路。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教授認為,學科體系建設是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支撑,高校亟待設置“涉台研究交叉學科”,開展跨學科的理論借鑒及方法交叉融合,建構具有自身獨特規範、性質與方法的綜合性新學科。大陸高校各涉台研究院所亟須抓住機遇,就兩岸關係研究及其人才培養的學科歸屬問題進行交流探討達成共識,并務實推動⑤。在學科-學術體系架構下,涉台人才培養共融發展,其中包括人才培養方案的商制,兩岸學者共同編撰閩南文化系列教材,深化產學研合作,深化兩岸雙導師制聯合培養模式,創設兩岸一體的傳統藝術實踐平台體系等均亟須推進,兩岸高校共同應對政治風險、學術風險等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切實推進共同培養人才的創新模式。此外,探索新時代兩岸教育融合的大陸話語體系建設,還包括兩岸一體的共同史觀、兩岸關係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和傳播體系等子系統建設,構成了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的統一體,是新時代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的重要力量。
(二)兩岸高校、地方政府共建“傳統藝術”AI數字化應用培育體系
兩岸高校聯合地方政府共同研發閩南藝術+AI數字平台陣地,是新時代促進兩岸融合的新路徑。一是人工智能AI賦能閩台傳統藝術的數字化應用,促進兩岸交流已見成效,諸如閩南師範大學研發的閩南文化數字化模型及其AI示範平台,開發AI賦能閩南文創計劃,生成閩南木偶、南音、歌仔戲、剪紙等閩台非遺元素,獲得優秀技術獎,并與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合作,有效推進“閩南文化+智能科技”研發模式,豐富了閩台非遺藝術的傳承普及和產業鏈,是推動閩南藝術AI智能研發實訓與人才培育的新成效。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AI人工智能技術對兩岸文化藝術的傳播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岸高校要共建“傳統藝術”AI數字化應用體系,其關鍵在於運用AI數字化教學手段提升研究生的AI素養能力,可見有計劃提升涉台人才的AI素養的教學體系構建已擺在面前。二是搭建兩岸高校融合創新的AI數字博物館,共建閩台兩地高校的融媒體網絡系統。“智能博物館”涵蓋民間音樂、舞蹈、戲曲等傳統藝術門類表演記錄、藝術創作與體驗傳習非遺內容及其“傳統藝術主題數據庫”知識網,閩台高校與地方文化部門可將積纍的兩岸非遺藝術IP融合成果,運用人工智能新技術,進行兩岸非遺藝術資源的數字化與可視化表達,通過沉浸式、強互動的“非遺藝術數字體驗中心”,打造“綫上+綫下”全方位傳播效果,輔助閩台高校產學研用的研究生教學實踐活動。適時創設“雲端”協同的兩岸開放式教學新模式,“雲”牽兩岸、隔海共享,開發閩南非遺在綫課程平台,引入VR/AR技術,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閩南文化魅力,發揮自主學習機制,促進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雙向發展。因此,AI賦能的數字化應用培育體系,既是增加話語系統傳播的重要渠道,又是提升國家特需涉台文教人才的AI素養能力的有效模式。
(三)藉助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平台,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新計劃
發揮福建“中央海絲法務區”優勢,銜接貫通兩岸-東南沿海大動脈,利用一帶一路海陸空網四位一體的海絲大通道,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兩岸、延伸至東南亞的閩南傳統藝術教育融合發展“三計劃”:⑴傳統藝術文化使者計劃:創設優秀藝術家互訪、人才培訓交流平台;⑵傳統藝術創作扶持計劃:實施國家、省部級藝術基金專項扶持機制;⑶傳統藝術人才培養計劃:成立兩岸-海絲藝術院校聯盟,儲備兩岸傳統藝術人才資源。“三計劃”的推動,具有服務祖國統一進程的長遠效應,將為構建世界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話語體系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閩台傳統藝術是兩岸民間社會心理的藝術表達,在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承載著中華文化基因,在新時期愈發彰顯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進融合發展的重要價值,對構建兩岸弘揚中華文化新格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岸攜手賡續中華文化根脈,亟須高校對高素質兩岸交流人才的培養與儲備,是探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以閩台傳統藝術為載體,創新兩岸融合發展的國家特需人才培養體系,力圖探尋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以期拋磚引玉,為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地方高校培養服務國家統一大業的涉台文教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基金項目:福建省2023年本科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家特需閩台傳統藝術碩-博人才素養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FBJY20230092)。
注釋:
①徐艶茹、劉繼安、鄭潤廷:《共生理論視域下跨組織科教融合育人模式解析》,《高等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第80頁。
②鄭玉玲:《基於海絲文化視野的閩南民間文藝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閩台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7頁。
③張晗、蘇奕斌《用閩南文化點亮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閩南日報2023年9月21日。
④洪文建:《促進兩岸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福建日報2024年10月15日。
⑤李鵬,楊廣霞:《論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與創新》,《台灣研究集刊》2021年第2期,第22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3月號,總第327期,P7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