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擔心“會被人形機器人搶飯碗”,對此一名廠長告訴記者,前年招了約900人,去年招了450多人,今年只招了300出頭,還存在不少崗位空缺,確實有些活缺人幹。
熊蓉表示,人形機器人如果得到大規模應用,意味著可以取代人類從事危險、重復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決未來社會勞動力短缺的難題。
未來人形機器人會給人類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也可能給原有社會秩序帶來挑戰。
人們會擔心機器人不知何時會失控,人類的權利在不知不覺中被侵犯,還擔憂機器人的行為無法追溯和問責。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專家王天然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直接決定了公眾對於機器人及其技術的接受程度。如何對機器人的行為加以約束,應該成為機器人設計者、生產者、應用者乃至社會管理者都關注的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劉哲認為,儘管人形機器人要具備與人相當的自主性還很遙遠,但其自主性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多重倫理困境。因此,在進行倫理治理時,不僅要在設計機器人環節有倫理考量,還要有一個具備社會共識的倫理框架。
這場人機共舞才剛剛開始,它的舞步將關乎文明未來的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