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網評:銀行與人形機器人雙向奔赴遇阻求解
來源:中國日報 作者:王鵬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人形機器人強勢闖入大眾視野,成為多領域關注焦點。於銀行領域而言,一方面,銀行憑借金融優勢,通過定制銀行卡、發放專項貸款等方式,為尚處起步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注入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銀行自身也在積極探索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像建行、工行的相關實踐,彰顯出銀行智能化轉型的決心。但繁華背後,隱藏著諸多難題,亟待剖析解決,以推動雙方合作邁向新高度。
一、現實困境:銀行與人形機器人前行路上的荊棘
(一)銀行助力人形機器人產業:扶持之路布滿荊棘
銀行在助力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時,面臨諸多棘手難題。這類企業多為初創企業,資產結構中無形資產占比極高,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等雖具價值,卻難以充當傳統抵押物,導致銀行難以精準評估企業價值,信貸業務開展受阻。人形機器人行業技術革新飛速,市場需求隨之快速變化,銀行既定金融方案常跟不上節奏,需頻繁調整,增加運營成本與業務難度。為滿足企業需求推出的創新金融產品,因監管政策滯後、操作流程複雜,推廣困難,難以發揮助力產業發展的作用。
(二)人形機器人進軍銀行網點: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人形機器人試圖進軍銀行網點,卻遭遇重重阻礙。從技術層面看,在識別精度、交互體驗及安全性等關鍵性能指標上,當前技術存在明顯短板,難以應對銀行網點繁雜業務,無法提供優質服務體驗。成本方面,從研發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技術攻關、人才引進,到生產環節核心零部件成本高昂或依賴進口,致使機器人整體造價居高不下,讓追求成本效益的銀行望而卻步。作為新興應用領域,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責任界定模糊,數據保護缺乏明確規範,銀行因對合規風險有顧慮,不敢大力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