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館拍攝的隨州曾侯乙編鐘。(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新聞公報,宣布將74項文獻遺產新列入其《世界記憶名錄》,其中包括中國組織申報的《隨州曾侯乙編鐘》《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國與斯裡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至此,中國共有18項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關於文獻遺產的定義,是指對一個社群、一種文化、一個國家或整個人類具有重大和持久價值的單一文獻或一組文獻。
此前入選該項目的中國文獻珍品中,既有承載千年科舉文化的清代大金榜,也有刻錄商王占蔔的甲骨文原件;有記錄近代華僑移民史的銀信僑批,也留存著蘇州絲綢產業百年發展的技術圖譜。
此次進入名錄的隨州曾侯乙編鐘,目前陳列於湖北省博物館,被稱為世界第一部有聲“音樂教科書”。65件編鐘組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樂器。編鐘刻有3755字銘文,以聲音和文字相互印證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
少林寺碑碣(566-1990)現存499通,以石碑、塔、柱等為主要載體,尺寸大小與表現形式多元參差,呈現出1424年較為完整連貫的石刻歷史文獻序列,涉及政治、經濟、宗教、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600餘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所立。石碑上記載鄭和船隊在此巡禮聖跡、布施香禮的碑文至今清晰可見。
世界記憶名錄屬於世界記憶項目。該項目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發起,與世界遺產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立為三大遺產類旗艦項目,旨在保護文獻遺產,防止集體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