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7日,一名男子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參觀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塑。(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美國詩人愛倫·坡在《致海倫》一詩中,將絕世佳人的美貌與“希臘的光榮”等同,可見古希臘文明之璀璨深入人心。如何在漫長歲月中守護曾經的“光榮”,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切實保護希臘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希臘的特殊課題與挑戰。
立法先行
今天,希臘境內遍布史前時期、古典時期、拜占庭時期等多個時代的遺跡,19處遺跡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17項文化遺產和兩項自然、文化雙遺產,另外還有11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曾在民間流傳的希臘傳統音樂風格“雷貝蒂科”,還有雖然清淡但追求營養豐富的地中海飲食文化以及古老神秘的教會禮儀音樂拜占庭聖歌。
文化遺產保護有法可依,且法規成熟、細致、全面,相關部門執法嚴格且積極響應民眾監督,是希臘許多古跡得以歷經滄桑仍屹立不倒、享譽世界的關鍵原因。
早在1832年,希臘就制定了保護古遺址的法令;1834年通過第一部文化遺產保護法;1835年頒布關於保護古建築的法令;1899年制定文物古跡所有權法律;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召開會議,簽署第一部世界性的城市規劃法律文件《雅典憲章》,其主要宗旨就是保護城市、保護文化遺產。
1975年,希臘頒布《建築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在重要古跡附近的建築物屬於國家和社會,嚴禁私下買賣和隨意翻修;2002年,希臘通過《古跡和文化遺產保護法》並頒布《文物法律38條》,將口頭傳說、神話、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各類歷史遺跡等不可移動文物、各類古代陶瓷、飾品等可移動文物全部歸入保護範圍內。
在希臘首都和最大城市雅典,“天際線”的完整性受到嚴格保護。雅典衛城坐落在一座150多米高的山崗上,在衛城上可以遙望愛琴海,在雅典市區則可仰望衛城。為保護這一景觀效果,希臘建築法規規定衛城附近區域建築物限高21米,酒店規模不能超過100個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