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老年人與數字技術之間的鴻溝?產品研發和社會服務兩方面要引起重視。
在產品研發上,要方便老年人使用,簡化操作界面,保留原生適老設計。比如,只需一個按鈕就可以進入開機模式,或者語音呼叫開啟界面,這樣對於指紋識別困難的老人也能輕鬆解決問題。手機應用程序怎麼用?付款碼在哪?安全性如何?也是老年人關注的問題。可以增加人工智能小助手,通過“打車”“付款碼”等簡單的語音口令,跳轉到操作頁面,直接進行設置和交易。還可以利用視頻客服,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供線上幫扶,緩解老年人的焦慮。
一些老年人身邊的數字產品要做到“極簡”。不能像某些數字電視產品,需要幾個遙控器進行操作,來回切換,選項繁多,使用起來極不方便。在產品設計方面,要適應老年人的習慣,一鍵操作、大字體、高對比度,簡化不必要的菜單,重點關注老年人喜歡的電視節目和內容,實現“一鍵達”“一網通”。
在社會服務上,應簡化老年人服務流程。比如在公共服務中,可以考慮擴大社區服務,由專人幫助老年人線上預約號碼、排隊、信息咨詢等,同時保留傳統的線下方式,設置老年人快速通道,減少老年人的奔波。要擴大長者智能培訓服務,搭建服務點平台,線上線下解決數字服務中的難題;與老年大學聯合,傳授智能技術知識,不斷豐富老年人對智能技術的體驗,增進老年人的興趣愛好,鼓勵老年人主動擁抱人工智能。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占GDP比重將從6%上升到9%,老年消費市場規模龐大,銀發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推動AI和銀發經濟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加產業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社會運行的時代議題,是建設包容、公平、美好社會的必然要求。如何讓老年人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讓老年人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是社會各方都應擔起的責任。對此,企業和社會需要改變單純“效率至上”的觀念,要為“銀發一族”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讓技術紅利成為關愛老人、傳承文明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