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山東青島萊西市沽河街道,植保無人機、長臂噴霧機在田間對小麥進行管護。(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中評社北京3月31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湖北秭歸,裝載“AI大腦”的無人機在山地果園中穿梭,自動識別田埂、溝渠、電線杆等複雜地形特徵;廣東茂名,荔枝產業大數據平台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病蟲害診斷更加高效準確……
“AI+農業”,近年來有不少嘗試。隨著AI大模型技術不斷升級,農業各領域、各環節又將迎來哪些機遇?這些嘗試效果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育種裝上“加速器”
吉林公主嶺,一望無垠的玉米試驗田裡,一台機器人正在綠油油的葉片間穿梭,拍下植株的清晰影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建給記者展示了一段視頻。畫面中的,是他與團隊的研究成果——搭載國產AI種業大模型“豐登”的智能育種機器人。
育種機器人有什麼功能?如何替代人工?
“我們熟知的袁隆平先生,就是育種學家。”陳建告訴記者,“過去培育新品種,靠的是育種學家長期在野外觀測、試驗。不僅辛苦,育種周期也相對較長。”
陳建與團隊正在做的,就是讓智能機器人在田間地頭對作物進行觀測和判斷,初篩出可能具有高產、抗病等潛在優質基因的植株,以供育種學家進一步檢測實驗。
“機器人的出現,就是要替代過去育種學家那些辛苦但技術含量相對不高的工作。”陳建說。
有了AI大模型的賦能,相較於傳統農機,智能育種機器人不僅能執行命令,還能自主完成類似人類的聯想推理。“比如根據玉米的株高以及果穗數量等特徵,判斷它是否屬於潛在優勢植株,並決定是否調整行進軌跡重點感知”。
陳建介紹,一個機器人每小時能完成2.5畝農田的檢測;成百上千個機器人同時作業,就能實現量的飛躍。根據觀測結果完成初篩後,需要進入實驗室檢測的植株大幅精簡,育種周期明顯縮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