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國一一列舉,渠道配水模型根據各級渠道的輸水能力、需水量等,自動計算最優配水方案,並可遠程對閘門實現毫米級精準調控;渠道水力仿真模型能夠對配水方案進行仿真預演,從而優化方案。“借助模型實現從靠經驗配水到精準供水的轉變,確保珍貴的黃河水得到有效利用。”傅建國說。
在山東位山灌區,“大禹針”一體化設備對渠道水位、閘門開度、水面漂浮物等進行AI識別分析。在山東濟寧市梁山縣,灌區幹渠上布設水情監測點、墒情傳感器,數據實時傳回,平台自動生成配水方案。山東省水利廳持續推動數字孿生模型與灌區業務需求深度融合,在4處數字孿生試點灌區新建999個視頻監控點、1071個水情監測點、321套閘門測控等設備。截至目前,全省春灌面積達2984.25萬畝,進度過五成。
安徽淠史杭灌區
田間連“雲端”,灌溉省力又省水
農業是用水大戶,節水成為春灌主旋律。
江淮大地,春耕正忙。“我管著1100畝魚稻共生田、2400畝蝦稻共作田,山里還種著果樹。過去,水不夠了開泵站,水多了又要開閘門,所有田埂走一遍,得花三四個鐘頭。”安徽六安市林寨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浩說。
得益於淠史杭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田塊裝上信息化系統。“‘電子眼’盯墒情,泵站閘門改成了全自動的。哪兒水深,哪兒水淺,都能在手機上看。澆地省時省力,每畝還能節省兩成水。”江浩說。
“我們分區域進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判斷灌區‘缺不缺水、哪里缺水、缺多少水、怎麼補水’,進行全灌區‘引蓄提調’多水源聯合配置,供水計劃編制時間由原來的1至2周縮短為幾分鐘。”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灌溉調度處副處長王東俠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