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副教授楊坤鋒。(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中3月21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力行對等關稅政策,下一波可能鎖定進口農產品。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副教授楊坤鋒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最重要的晶片製造龍頭台積電已宣布赴美擴大投資1000億美元,台灣基本上對美國已無交涉籌碼,後續農業貿易面臨關稅上揚,恐怕只能任由宰割,台灣的農業貿易表現勢必受到衝擊。
楊坤鋒,日本東京大學農經學科金融學博士,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專任副教授、東海大學國際貿易系兼任教師。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系主任、創新創業中心主任等職。
美國實施對等關稅政策,特朗普日前暗示4月2日起,可能針對進口農產品課徵關稅,美國為台灣農產貿易出口前三大市場之一,去年出口值僅次於陸港澳地區,美國實施進口農產品對等關稅,對台灣農業貿易的影響,引發關注。
根據台“農業部”統計,2024年台灣農產品輸美的出口值約8.87億美元,進口值則近37.98億美元,貿易逆差約為4.3倍。
台灣對美國重點出口農產品有:蝴蝶蘭、吳郭魚、虱目魚、鱸魚、魷魚、鬼頭刀、鮪魚、毛豆、茶葉及蜂蜜。
楊坤鋒表示,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變化,台灣的農業貿易基本上是毫無招架之力,因為台灣的農產品雖然品質受到市場肯定,但並非“不可替代”,台灣除了蘭花栽種的技術及能力冠蓋國際之外,其他農產品都不是非台灣不可,所以對美國而言,台灣若不接受對等關稅政策也無妨,隨時有可替代的品項能夠輸入。
楊坤鋒說,美國一直是台灣的農業貿易前三大市場之一,對台灣而言,當然不能放棄該市場,但問題在於,接下來關稅大刀若揮下,台灣的農業能否承受衝擊?這對台灣而言相對棘手,除了前述台灣的農產品不具備不可替代性之外,台灣的農業受到土地面積等限制,在產量上面一直無法跟上中國大陸、日本、紐澳等地的大規模量體,所以也難以量制價,也就是說,面臨美國關稅可能加徵的情況,沒辦法透過產量調節因應,這也是台灣農業貿易的硬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