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據新華網報導,根據中華神話故事改編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31日起再度延長放映,續寫中國影史“神話”。適逢另一部神話題材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在台灣上映逾半月,中華神話成為島內熱門話題。記者近日採訪台灣神話學者、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鹿憶鹿,探尋中華神話的魅力之源。
“神話是人類的童年,是民族的夢,是一篇篇色彩斑斕的詩。”以神話學和民間文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鹿憶鹿認為,創世神話與民族性有著密切關係,而從中華神話的演進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務實和包容。
神話是“民族性的鏡像”
“異界想象是我們現實生命的補償。”鹿憶鹿近年潛心《山海經》研究,而她與《山海經》結緣始於20年前在北京與大陸著名神話學專家馬昌儀的相識。“看馬老師眉飛色舞地談《山海經》圖像,頓感一種不可理解的驚詫。”鹿憶鹿形容遇見《山海經》是“如被召喚的奇幻旅程”。
在鹿憶鹿看來,《山海經》“包羅萬象”——有奇幻神祇,也有鳥獸蟲魚樹木花草;有佩戴使人不知恐畏的獸,有吃了能治妒病的獸,也有食之能無臥的鳥;有的草服之媚於人,也有的草服之美人色。
然而,她並不覺得《山海經》的創作初衷就是“讓這些神靈為人服務”,“萬物有靈,這些靈是自然存在的,本身就是那裡的主宰,只是後人將它們功能化了”。
鹿憶鹿認為,早期的中華神話只是出於“合理設定”,對神靈能力的“樸素描述”,但逐步塑造出了中華民族對職責權屬的認真。“神祇有了職責也就有了道德約束,所以中華神話裡的神善惡分明,往往有完美道德性。”
她說,相較而言,西方神話特別是作為本源的希臘神話裡,神有著和人一樣的人性缺點,因為他們的神是“依照人塑造的”。
“通過文人不斷渲染和後人添加,晚近的神話故事裡,能看出我們這個民族十分注重實用性。”鹿憶鹿舉例說,與西方神話不同,中華神話裡沒有美神和愛神,但有促成婚配的月老和負責生育的送子娘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