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下單時,直接就跳轉到了‘先用後付’”“本來已經關了這個功能,但下次購物還會列在支付優先選項”“支付無需密碼,很容易誤觸”……先0元下單、待確認接受商品時再行付款的“先用後付”在當下迅速普及,但也給不少消費者帶來困擾。
從消費者的投訴案例還有相關司法案例來看,部分平台“先用後付”呈現出的“一步式開通、多步式關閉”現象遭到詬病,引發的超前消費、授信消費也潛藏隱患。業內人士建議,應構建協同治理體系,助力新消費模式規範有序運轉,防止“先用後付”異化為平台“套路”消費者的工具。
數量攀升
“先用後付”成投訴重災區
“下單時不需要輸入密碼,大人有時會誤點,小孩不認識字更是亂點”,來自北京市的劉女士對記者說,“出於風險考慮,我把這個功能關掉了,但下次用時不知怎麼又變成‘先用後付’優先。”
“先用後付”是指滿足特定條件的消費者在電商平台購物時可先0元下單試用,待確認接受商品時再支付款項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伴隨著電子商務等新消費業態的蓬勃發展,“先用後付”憑借其靈活性和便捷性也迅速普及。記者搜索發現,主流電商平台普遍支持“先用後付”功能。
不過,該模式在為消費者提供試用體驗、減少資金占用等便利的同時,也帶來風險隱患,引發不少投訴。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以“先用後付”為關鍵詞搜索,數據顯示,該平台存在超過1萬條相關投訴信息。其中,默認開通、關閉步驟多、不知情購買、退貨難、誘導分期付款等成為投訴的“重災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