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資本無界 莫忘商人有國
http://www.crntt.hk   2025-03-28 17:50:23
  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網評:資本無界 莫忘商人有國

  來源:大公文匯網  作者:李青山

  近日,長和集團打包拋售海外港口經營權一事續引輿論熱議,當中不乏對賣方的尖銳批評。眾說紛紜間,我們有必要重申商業決策與國家利益的關係:資本的本質是逐利,可以無國界;但商人的身份認同、文化歸屬和社會責任,卻始終與國家緊密相連。今次交易恰恰折射出,全球化時代下企業家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家國情懷的深刻命題。

  資本的本質是追求最高回報,其流動不受地理疆域限制。從商業布局看,長和多年來通過併購、出售資產實現全球配置,從歐洲電訊到加拿大能源,從內地房地產到東南亞基建,資本的進退完全基於市場邏輯。今次賣港口名曰“優化資產組合”,符合其一貫的“低買高賣”“穩健務實”“規避風險”策略。這種商業行為,算是跨國企業的常態。

  然而,資本的“無國界”特性也帶來爭議。尤其在關鍵基礎設施(如港口、能源、通訊等)領域,資本的快速進出可能影響國家經濟安全。例如令港人最記憶猶新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資本在政治的裹挾和推動下,可短時間內拖垮甚至摧毀一個地區乃至幾個國家的經濟,香港當年也不得不尋求國家的支持幫助才得以脫險。而今次交易牽涉世界範圍內多個重要港口,對於當前我國發展具重大且無可替代的戰略作用。更為關鍵的是,交易的背景正是特朗普再任美國總統後誓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這單買賣是否涉及地緣政治,已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資本可以冷血,但企業家的決策卻不能完全脫離政治與社會環境。長和創辦人李氏曾說過:“我是一個商人,但我更是一個中國人。”這話承認了商人的雙重屬性:既是市場經濟中的逐利者,但其文化根脈、社會認同更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資本無國籍,但商人有國家。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