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重慶市梁平區一處農田內,農機正在田間作業。(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人勤春來早。農民操作農機下田翻耕、在水田裡覆膜育秧……巴渝大地已是一片農忙景象。
今年春耕備耕時節,記者在“巴渝糧倉”重要產糧區的梁平區、長壽區走村串戶,除了傳統的農忙場景之外,又看到了不少新農人新農事。
重慶近年來在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程等基礎上,通過扶持新農人、發展“新農服”、推廣新農機,持續發展“巴渝糧倉”,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新農人競相學起“新農技”,種糧更有底氣。
在梁平區星橋鎮星橋社區,這幾天區裡30多名種糧大戶,聚在重慶田中秧農業科技股份合作社開辦的“田間學校”,爭相學起各類種糧智能新技術。
種糧大戶孫遠濤站在田坎邊,學的是操作無人插秧機。剛上手練,還不熟悉機器性能,孫遠濤操作的無人插秧機在掉頭時,時常壓到秧苗。“學新技術就要反復練,學成之後我準備馬上買台機器,今年春耕正好派上用場。”
“從人力插秧,到人操作機器插秧,再到無人插秧機的應用……種糧新技術更新迭代快,不學就會落伍。”梁平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羅紹岳告訴記者,種糧大戶“學藝”勁頭足,想節本增效,讓種糧更掙錢。
這時,孫遠濤也接過話茬說:“以無人插秧機為例,根據田塊形狀,事先規劃路線,然後精準定位、導航、栽插,一台機器起碼節省一個勞力,每天多幹兩個小時,畝均節約將近200元成本。”
技多不壓身。在梁平區這所“田間學校”,田裡動的、空中飛的都能學。種糧大戶文濤幾年前上了農用無人機操作“基礎班”,今年他報名參加“進階班”。“這次重點想把無人機物資吊運、無人機維修技術學會。熟悉掌握更多‘新農具’,種糧才能事半功倍。”文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