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3月6日上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舉行的代表小組會議上,90後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紅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廖志略在發言前搬出一盆化橘紅樹苗,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老樹發了新芽,這幾朵含苞待放的花,象徵著化橘紅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廖志略說。
今年1月,廖志略和其他14位優秀學員一起,入圍青年創業綜藝《閃亮的青村》決賽,成功爭取到資金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日前,包括廖志略在內的幾位返鄉青年代表,帶著化橘紅潤喉糖、香菇醬、鱸魚,做客中國青年報社《青年茶座·兩會青年說》節目,分享新農人借助新興科技手段“爆改”傳統農業的經驗。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廖志略表示,這些支持政策正在鄉村得到落實。他們引進的化橘紅七爪開皮機和全自動壓果機,讓生產效率提升8-10倍,讓家鄉一度瀕臨消失的中藥材化橘紅,煥新成化橘紅拖羅餅、飲料等200多種深加工食品。2024年,化橘紅全產業鏈產值達115億元,帶動化州市35萬名從業人員實現增收。“我們要守正創新,既要保留古法炮製技藝,也要用現代技術突破產能瓶頸。”廖志略說。
在推動化橘紅產業升級中,廖志略團隊引入區塊鏈技術,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化橘紅的“出身檔案”,實現從種植到銷售的全流程溯源。同時,合作社基地試點物聯網監測系統,通過實時監控土壤濕度、光照等,將人工成本降低20%,產量提升15%。
作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的首批學員,廖志略表示,通過培訓,合作社拓寬了銷售渠道,“去年我們與吉林人參合作開發的‘北人參南橘紅’系列產品,銷售額接近1000萬元,這得益於培訓中結識的各地青年夥伴的資源共享”。
來自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羅沙洋村的“青耘中國”主播田小宇也在鄉村一線“爆改”農產品。“當地菇農每天淩晨兩三點就去采菇,但由於收購商壓價、銷售渠道不通暢等問題,收入不佳。”田小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