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2月28日上午,AI時代中華文化主題化重構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我國文獻目錄學領域和新聞出版界著名專家、學者,就AI時代的社會文化形態的特點、人工智能與網絡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話語權的關係,以及中華文化資源的主題化重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隨著DeepSeekR1的橫空出世,人工智能迅速成了“熱點”,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快步走來。與會專家認為,審AI到來之“時”,度文化發展之“勢”,研究中華文化在AI時代的地位與作用,共商中華文化發展大計非常及時、意義重大。
談及人工智能革命對‘再生產’產生的影響,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指出,實行中華文化資源的主題化重構,確保優質網絡文化資源有效供給是當務之急,不可懈怠。北京大學教授、文獻目錄學家王錦貴以中華文化中自然和人類社會典章制度文化信息為例,稱其雖然內容博大精深,但專業性極強,多分散獨立和彼此隔離。要使之成為AI時代網絡文化的可用資源,就必須進行主題化重構。
如何從社會科學角度去關注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影響、AI時代的民族文化話語權等問題也是與會學者關注的重點話題。
本次研討會由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趙德潤主持,北大信息管理系主任張久珍教授做了總結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