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據人民網報導,今年是浙江省對口援助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第十五年。15年來,一批又一批援青幹部扎根高原,一個又一個援青項目落地海西,“浙江援青”的標誌隨處可見。“浙江援青”已經成為一張讓海西人民舒心、放心、安心的金字招牌。
由於高原自然條件和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海西州民眾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州人民醫院在相關領域的醫療力量薄弱,多數患者會選擇轉院到西寧治療。長期以來,州人民醫院的就診率一直不高。怎麼辦?
2022年7月,單國棟作為浙江援青醫療隊伍的一員踏上高原,擔任海西州人民醫院的院長。
單國棟將12名援青醫療隊員安排到不同的值班組中,大家一起查房、一起討論治療方案。州人民醫院的科室數量僅為浙江三甲醫院的1/3,這給援青醫療隊伍提出了由“專”到“全”的業務要求。單國棟提出“學習型醫院”的建設目標,通過搭建數字化圖書館,方便醫護人員及時學習先進的醫療技術。
“治病更要治未病。”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來說,提前預防的效果要遠好於發病後治療。於是,單國棟帶領援青醫療隊伍廣泛開展調研,積極爭取援青資金,啟動了“海西州腦卒中高危人群早篩早治”公益項目。
海西州地域遼闊,人口密度低,優秀教師資源緊缺。“我在德令哈辦講座,有的老師要從700多公里外的茫崖趕過來。”這樣的敬業精神讓周霖超深受觸動,也更加珍惜每一次與本地教師交流溝通的機會。
周霖超是浙江援青教師團隊義務教育階段負責人,擔任德令哈一中校長。來到德令哈,周霖超的教師團隊除了克服與浙江完全不同的高原氣候環境,還要應對教育理念、學生基礎的差異。對於教師團隊來說,如何將浙江先進的教學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來適應當地的教學基礎,也是一項挑戰。
駱金是援青教師團隊的一員,來到德令哈一中後,他發現這裡的教材作業本設計有改進的空間,於是結合原來學校的校本化作業,調整內容難度後給自己帶的兩個班使用。“第一個學期,駱老師用自己改進的校本化作業教學,所帶的班級基本上在年級里數一數二。到第二個學期,其他班級陸續採用了駱老師這套作業體系。”周霖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