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在此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香港金融管理局曾與沙特金融管理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雙邊金融對接平台,也成功協助沙特阿美發行首批以人民幣計價的“熊貓債”,成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簡稱中阿)金融合作的重要象徵。
特朗普此番強勢回歸,勢必會重新拉攏海灣國家回到美國主導的安全與能源體系之中。特朗普政府不僅在6月初已與沙特簽軍售協議,涵蓋反導系統、戰機與無人機,重燃“美沙軍事同盟”舊情。同時,特朗普團隊亦積極推動海灣資本赴美投資。在技術合作方面,美國亦主動向海灣國家提供人工智能(AI)芯片、綠能技術與軍用衛星導航系統,與中國在該地區的合作形成直接競爭。
美拉攏海灣國帶來新挑戰
隨著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並高調重啟中東政策,美國正在加速重建其在海灣地區的能源與安全同盟,重塑地緣政治格局。對於香港而言,這一轉變不僅是國際局勢的變化,更意味著自身在中阿合作中所處角色的潛在動搖。面對美國“大而美”法案所帶來的新形勢,香港或將面臨三方面的結構性戰略壓力,亟須高度警惕與審慎應對。
其一,金融資本流向重組。近年來,香港致力於打造中阿金融橋梁,積極承接來自中東的資金流動,並推動多元化的金融創新。但隨著美國重新介入中東金融市場,並推出一系列針對海灣國家的財稅優惠措施、投資便利計劃以及政策支持工具,全球資本的地緣流向可能出現新一輪重組。特別是在伊斯蘭金融、綠色投資、科技創投等領域,原本傾向香港的中東資金有可能轉向美國。
這一趨勢若持續,不僅會對香港的資本吸納能力構成壓力,更會衝擊本地金融業的發展預期。金融市場的信心與穩定往往建基於資金流向的可預測性與制度優勢,一旦香港在吸引中東資金方面的比較優勢被削弱,將進一步影響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與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