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攜手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觀察
空中成像設備前,學生隔空點擊虛擬界面,感嘆“科幻照進現實”;展廳深處,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整裝待發,勾畫未來交通圖景;論壇現場,中外嘉賓圍繞人工智能、中醫藥、科技減貧等話題深入交流……6月10日至12日,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科技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梁。
本次大會以“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攜手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為主題,設置重要活動、主題活動、特色活動、圓桌會議和技術對接五大板塊共38場活動。約1500名來自國內外的科技人員、企業負責人、政府官員和國際組織代表共襄盛會,共話發展,共促合作。
“創新之路”結出累累碩果
從《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英文版)正式發布,到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發起,從“一帶一路”人工智能和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合作計劃啟動,到新一批聯合實驗室、科技合作聯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陸續啟用,大會現場8項重要成果發布,彰顯“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的蓬勃活力。
“空間天氣是全球性現象,應對空間天氣災害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說。作為由中國發起的又一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已吸引36個國際組織和國外科研機構與我國簽署合作協議或確定了合作意向——東經120度—西經60度子午圈將形成一個“閉合”的地基“監測圈”,實現對日地空間環境全緯度、全天候、日不落的立體觀測。
當前,科技合作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之間增強經濟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領域。本次大會期間,集中展示的400餘項科技成果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農業、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