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題:探訪大山里的“守”藝人——貴州努力推動非遺傳承發展見聞
貴州素有“文化千島”的美譽,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貴州努力守護民族傳統技藝,推動非遺技藝轉化為群眾就業增收的“好門路”,並通過品牌化等路徑,不斷煥發新活力,也讓更多文化瑰寶從大山走向世界舞台。
“一針一線”綉出新生活
設計師們正在靈感碰撞畫圖打樣,綉娘們則指尖翻飛勾勒服飾線條……走進貴州赫章縣珠市彝族鄉核桃村的彝族服飾生產車間,只見一片忙碌生產場景。
“赫章縣彝族服飾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們結合手綉加機綉,帶動村民開發‘指尖經濟’。”該生產車間負責人張志倩介紹。
今年40歲的張志倩從小熱愛綉花,並一心致力於從事傳統彝族服飾設計和創新。2013年,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她回到家鄉核桃村和多名綉娘共同創立一家服裝公司,發展彝族服飾生產。
“我們融合流行元素與彝族服飾文化基本風格,設計出更加時尚的服飾和工藝品,讓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張志倩說,公司注重設計和研發,並借助網絡銷售渠道,產品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並穩定帶動40餘名綉娘通過“一針一線”實現就業增收。
近年來,貴州在法治先行、整體性推動非遺保護工作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幫助更多鄉村地區群眾發展蠟染、刺綉、竹編、銀飾製作等傳統手工藝,幫助他們實現“靠山吃山,過上好日子”。
目前,貴州省文旅部門已支持40家省級非遺工坊示範點建設,認定519家非遺工坊,帶動4萬名群眾居家就業,產值達26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