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據人民網報導,有人受傷較重或突發急症需要去醫院?——打“120”叫救護車。這和報警打“110”、發現火災打“119”一樣,是生活常識。
近年來,我國多地急救網絡建設不斷完善,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時間,也為行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不過,實踐中也發現,跨省市的長途醫療轉運體系仍有待完善。
院前急救網絡不斷完善,急救效率提高
一天傍晚,雲南省急救中心調度員滕華接到求救電話:一位老人突然呼吸困難,需要緊急救治。
“老人神志是否清楚?別著急,救護車馬上就到。”滕華詢問病情的同時,電腦上的急救平台系統已經自動鎖定呼叫者定位,並梳理出最近的待命救護車,將任務指令發送至執行任務車輛。從接到求救電話到派出車輛,整個過程衹有1分鐘。
12分鐘後,救護車抵達現場,急救醫生迅速進行現場處置。吸氧、測量生命體征、第一時間與送達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患者成功得到救治。
據統計,在雲南昆明,主城區院前急救平均到達時間從2020年的17分鐘縮短至現在的12分鐘。院前急救爭分奪秒,節約下來的每分每秒都是生命的希望。
雲南省急救中心通過搭建全省統一的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雲平台和“120”急救專網,實現了全省急救信息的互聯互通,有效縮短急救半徑,提升了急救效率。雲南省急救中心通訊調度科副科長劉浩介紹,目前,昆明地區共有220輛救護車,覆蓋近850萬常住人口。
也是一天傍晚,江蘇省南京市急救中心接到求助電話:一名56歲的心臟病患者需要從一家醫院轉運至另一家醫院繼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