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據大公網報導,中國人民銀行的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始於2024年8月。2025年1月,由於市場供求不平衡、利率單邊下行預期較為集中等原因,人行暫停國債買賣。到了本周一(10月27日),人行行長潘功勝在金融街論壇指出,目前債市整體運行良好,人行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人行選擇在此時恢復國債買賣操作,我們理解主要有三點考量:
 
 一是補充銀行體系流動性,協同財政發力。11至12月MLF(中期借貸便利)與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合計3.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政府債融資按兩會既定目標5000億元結存限額推算還有2.4萬億元,重啟國債購買可以提供穩定的流動性支持,並降低政府融資成本。
 
 二是落實全會“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宏觀政策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精神,強化逆周期調節。國債購買具有和降准類似的逆周期調節屬性,比較適宜在穩增長階段使用。與其他流動性工具相比,國債買賣操作具有低成本、提振預期、壓低利率曲線等多項優勢。
 
 三是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從1月均值的1.64%,逐步上行至10月均值的1.84%,利率單邊下行預期得到修正,利率中樞應已達到現階段的人行合意水平。潘功勝的表述為,“債市整體運行良好,我們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我們此前曾預測,人行重啟國債買賣至少需要兩個觸發條件:一是宏觀環境與金融市場波動,人行逆周期調節訴求再度強化。從邏輯上講,國債買賣投放的流動性期限長、便宜、信號意義強,能同時緩解銀行擴表的流動性與需求約束,比較適宜在穩增長階段使用。
 
 今年5月人行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人行流動性工具箱儲備充足,期限分布更趨合理,長期有降准、國債買賣。從中可以看出,在人行的政策工具箱中,國債買賣和降准對標並列,國債買賣所需的宏觀環境和降准可能是類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