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人行對於中間價調整的變化(圖片來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據大公報報導,今年,匯率和股市之間的關係非常有趣。9月中旬,人民幣升破7.10,滬綜指刷新年內新高;但一周以後,人民幣跌破7.14,股市同樣大幅上漲。要挖掘背後的信號,可以從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的原因入手,最直觀的當然是美元在降息月的大幅起伏,但更加耐人尋味的可能有兩點:一是人民銀行對於匯率乃至貨幣政策態度的微妙變化;另一個則是全球資金再配置大背景下,匯率和股市的新關係。
人民幣(相對美元)匯率波動,美元一定程度影響方向,但“彈性”才是最大的細節。近一個月來美元的波動邏輯是比較清晰的,8月底在傑克遜霍爾會議(Jackson Hole)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措辭偏鴿,叠加不盡如人意的就業數據和白宮持續的寬鬆施壓,美元開始提前交易9月議息會議的寬鬆“驚喜”,而9月中旬美聯儲的謹慎降息,美國數據恰如其分地反彈,美元順勢出現一波觸底升值。
人民幣的節奏基本與美元一致,但在“彈性”方面前後卻大相徑庭。我們可以從美元和人民幣匯率日度變化的聯繫中看出端倪:在8月底,人民幣是更偏升值的,而到了9月中下旬、尤其是最近,人民幣反而是貶值彈性更大。
人民幣匯率出現了“順周期”性。在8月底美元貶值壓力大的時候,人民幣更傾向於升值;在9月中下旬美元反彈的階段,人民幣更偏向於貶值。這其實和近年來人民幣穩定的特性是有些相悖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從政策和市場兩個維度來分析。
政策上,人民銀行對於匯率的思路在中美開始談判前後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5月初中美瑞士談判前的思路是穩定為主、預防大幅貶值;而之後,人行明顯減少了向升值方向的影響,對於人民幣的彈性有更大的容忍度。
第二個明顯的特徵是在5月之後一度推動人民幣的補漲升值。筆者在此前文章中已經提及,一方面是為了減輕人民幣相對一攬子貨幣(比如歐元、日圓等)的持續貶值,避免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另一方面也可能和一些重要的事件節點有關,比如貿易談判、閱兵等。
而近期人民銀行又開始降低升值的“水溫”,背後可能有兩方面的考量,第一還是“穩定”,對於人行而言不想看到的是急升或者急貶,而如果延續此前的勢頭,人民幣升值是有可能進一步加速的,觸發因素除了最近幾個月國內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吸引力明顯提升外,升值預期的持續可能進一步帶來美元存款和待結匯資金的加速回流,導致進一步強化和加速人民幣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