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宗親交流路徑 作者:鄭容坤(漳州),閩南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政治學系主任、副教授
【摘要】兩岸宗親交流以共同祖先信仰和姓氏傳承為根基,形成獨特文化凝聚力,是鑄牢台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社會機制。當前已衍生出同鄉、社團交流互動、個體尋親走親、參加論壇活動等多維實踐模式,但受制於交流結構單向化、文化體驗淺表化、政策支撑不足等主客觀因素,其效能尚未充分釋放。未來需從三維路徑突破:優化雙向互動結構,構建跨代際、跨地域交流網絡;創新文化載體,運用數字技術活化族譜、祠堂等文化符號;完善政策配套,建立專項基金與法制保障體系等政策舉措消解分離主義。通過機制革新推動宗親文化鑄牢台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具象化、情感化和實效化,促使血緣文化紐帶轉化為穩固的民族認同根基。
一、問題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兩岸視角
縱觀中華文明演進史,中國始終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態存續發展,維繫疆域完整構成國家治理的核心命題。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制度設計具有多元範式,既體現為軍事威懾的剛性保障,亦包含文化整合的柔性機制,更涉及社會治理的系統工程。深層機理在於,國民對政治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構成國家統一的精神基石,這種認同源於歷史記憶的賡續、文化基因的傳承以及政治文明的演進所形成的集體意識。在當代中國語境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突破民族事務的範疇,演進為具有統攝性的國家治理理念: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源①。當前台海局勢態勢賦予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殊的實踐價值。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②的深刻論述,標志著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實現重要突破,即從民族事務範疇向對台戰略場域的範式躍遷。特別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體現了理論創新的戰略智慧。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赴福建考察調研時強調,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③這一重要論斷強調通過文化交流機制構建,為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可操作的實踐路徑。這種從價值引導到制度安排的系統建構,既傳承了“兩岸一家親”的傳統理念,又推動新時代對台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更成為引導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指南。
自2014年以來,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成果汗牛充棟。然而,這些研究成果絕大多數聚焦大陸的族群關係及其與國家層面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間的關聯性④,鮮見有關港澳台以及海外僑胞等群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成果。事實上,中華民族共同體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大陸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⑤如果僅關注大陸各族同胞及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聯性,而忽視台灣同胞等其他群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這無疑窄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內涵與時代價值。基於統一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目標,需要給予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充分關懷。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藉助特定的社會機制,方能實現其預期目標。宗親文化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同宗族群,通過祖祠祖墓、祖宗崇拜、宗法族規、世系譜牒等象徵性符號得以規範與傳播。實踐中,宗親文化構成兩岸同胞天然的血緣紐帶與情感依托,發揮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介質功能。通過健全兩岸宗親交流機制,有助於為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依據,增進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與榮譽感。基此,本文圍繞“宗親交流何以鑄牢台灣同胞中華共同體意識”這一問題意識,探討兩岸宗親交流助推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模式與現實挑戰,并提出應對策略。
二、宗親交流助推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模式
歷史地看,炎黃子孫起源於中原,傳衍於九州,於西晉唐宋元遷到福建,宋元及明清時期又從福建閩南的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等地遷徙入島,篳路藍縷拓墾台灣。因此,大陸往往被台灣同胞視為宗親祖地,台灣同胞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等方式參與宗親祖地的祭祖節慶、族譜聯修、祖祠祖廟等方面的文化交流活動。宗親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對同名先祖的共同崇拜,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凝聚族群意識,造就了基於共同祖先崇拜的文化共同體。實踐中,兩岸宗親交流助推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體現為兩岸宗親同胞或有關宗親團體基於血緣文化所開展的族譜對接、宗廟對接、同名(宗)村對接等方式的尋根謁祖活動,以強化台灣同胞的宗親情誼與祖地意識,推動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宗親交流助推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活動日益頻繁,相當熱絡,形成了以下三種頗具特色模式。
(一)同鄉、社團交流互動
同鄉、社團交流互動模式是閩台宗親最主要的交流模式。閩台兩地的宗親理事會、同鄉會、宗親文化促進會、姓氏研究會等都是閩台宗親交流交往規模化的組織載體。近年來,福建、浙江、廣東等地相繼設立了兩岸宗親交流及其研究的社會團體,推動兩岸同胞宗親交流組織化,服務台灣同胞對祖根祖地、國家民族等層面的理解與認同。以福建省為例,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福建省海峽民間族譜文化研究院、福建省閩台宗祠文化研究會等社會團體,成為海峽兩岸宗親交流交往與研究的主陣地。如,2015年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在全國率先成立涉台宗親聯席會議制度,并於2022年將其升格為廈門市湖里區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同時,兩岸宗親交流實踐中,在台宗親理事會、在台大陸籍同鄉會、宗親文化促進會、姓氏研究會等構成兩岸宗親交流交往規模化的組織載體。因此,大陸人民與台灣同胞總能够在交織的人際圈中,沿著族譜的軌跡,順著姓氏的綫索,找到彼此之間親情的影子⑥,堅定了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
(二)個體尋親走親
個體尋親走親模式主要表現為閩台兩地宗親族譜對接、祖祠家廟祭祀活動,以及宗親日常性互動交流。族譜是以文本記錄等方式呈現對過去和現在的族群因素,提供了進入族群成員“內心世界”的重要途徑。⑦從功能上看,族譜不僅以客觀憑證的顯性方式為台灣同胞提供身份確證,而且還藉助蘊藏的信息提供某個時刻或整個時期的群體故事與集體記憶。族譜尋根構成兩岸宗親交流交往的傳統方式,也成為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機制。台灣同胞往往基於所掌握的零散譜牒信息,向在大陸工作生活的朋輩好友,或涉台系統,或社交網絡等途徑尋求幫助。大陸涉台部門或聯誼機構、姓氏源流研究會、宗親理事會等機構或組織會商研究,為台灣宗親族譜尋根提供服務。2022年已在北京工作4年的台灣女孩賴賴,通過社交媒體,在網友、台辦和宗親的幫助下,憑藉300多年前清朝留下的“賴氏族譜”中記錄的地址“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深田爐溪社”,找到了祖籍地福建漳州平和縣阪仔心田村。賴賴的尋根之旅受到兩岸同胞廣泛關注和支持,《人民日報》公衆號、中國國際電視台等媒體都報道了賴賴這次奇妙的尋根之旅。⑧
(三)參加論壇活動
參加論壇活動模式主要依托官方或民間交流平台,形式多樣、涉及面廣,多為單向來閩。比如,福建省委統戰部牽頭、福建姓氏源流研究會舉辦的海峽百姓論壇,省委台辦舉辦的閩台姓氏族譜和涉台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廈門市舉辦的鄭成功文化節,漳州市舉辦的漳台族譜對接成果展,龍岩上杭客家族譜館舉辦的“客家族譜展”和“尋根與認親族譜選展”等。自2007年以來,海峽百姓論壇已先後在閩台兩岸舉辦15屆,以姓氏文化為基礎,以宗親血緣為紐帶,以兩岸百姓為主體,深入開展兩岸聯誼交流,纍計3萬餘名兩岸宗親代表參加論壇,直接或間接促成近600萬名台胞回大陸尋根謁祖、續譜聯宗。又如2023年由全國台聯指導的“海峽兩岸閩籍台胞社團民間交流基地”在福建福州揭牌。此外,2022年福建省台聯先後在福建漳州市長泰縣山重村、平和縣埔坪村、心田村設立“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基地(同名同宗村)”。通過各類論壇、基地的創設,有助於推動兩岸同胞宗親交流生活化,助推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有形有感有效。
三、宗親交流助推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重困境宗親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兩岸同胞共同的血脈親情和歷史記憶,是實現彼此心靈契合的重要基石。通過開展兩岸宗親文化交流,有助於為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認同資源。然而,當前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致使宗親交流鑄牢台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綜合效能不彰。
(一)宗親互動結構單向突出
兩岸宗親交流景觀需要藉助一定的互動結構,互動結構又是由群體、方式、向度、領域等諸多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如果互動結構要素不全、或參與不均,將引致宗親交流單向度現象,難以形成對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持。當前宗親交流鑄牢台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宗親交流一邊倒、形式與領域不均衡、群體層次局限等結構性問題。
其一,宗親交流一邊倒現象突出。目前兩岸宗親團組、人員數量存在雙向交流不對等的情況,表現為來陸的人多、赴台的人少;北台灣多、南台灣少;“泛藍”多、“泛綠”少等。以全國為例,大陸方面統計2023年兩岸人員往來300萬人次,台方統計大陸赴台僅22萬人,“陸少台多”十分明顯。由於台當局的政策限制,導致大陸祖地文化主動入台交流仍不多,難以深入台灣基層民衆之中。這不利於兩岸宗親文化交流的縱深推進,誘發台灣同胞對祖地宗親文化認知的碎片化與淺顯化,動搖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
其二,宗親交流形式與領域不均衡。海峽兩岸宗親交流交往以祭拜祖先形式為主,即在特定的時間內開展祭祖儀式,邀請台灣宗親同胞前來參加。然而受時間和活動形式的限制,交流的效果有限,多數活動表面熱鬧非凡,實質缺乏科學規範,存在為交流而交流、交流多而合作少等現象,引致兩岸宗親交流領域不平衡。兩岸同胞宗親有關譜牒文化、祭祀活動、文化參訪等領域的交流要遠多於宗親事務治理、祖地經貿合作、鄉建鄉創、學術研討等領域的交流,直接觸及兩岸宗親同胞國家觀、民族觀的交流較少且困難較大。
其三,宗親交流群體及其層次局限明顯。近年來,參與宗親交流的兩岸同胞老齡化嚴重,絕大多數宗親理事年齡較大,且對年輕一代的傳承和培養力度亟待增強。多數地方存在宗親交流老面孔多,新面孔少的問題。截至目前,約有2/3的台灣民衆沒有來過大陸,“三中一青”群體來過大陸的比例較低。此外,台灣宗親交流群體多數以教師、醫生、企業家等為主,學歷層次較高,而大陸參與宗親交流的人員主要是民俗文化愛好人士與鄉村熱心長者,兩岸宗親交流群體結構、知識層次等存在明顯差距。
(二)宗親文化體驗差強人意
宗親文化作為兩岸血緣的具象形態,以不可改寫的血緣關係為基點,立足宗親文化的各類形態,強調歷史叙事,成為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支撑。然而,當前兩岸宗親文化卻面臨族譜開發利用、對接服務能力、宗親文物保護等諸多挑戰,限制了宗親交流服務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
其一,族譜資源開發利用機制有待完善。目前大陸有關涉台方面的族譜資源分散於各地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和民間宗親會組織或個人手上,至今尚無全國性統一的收藏機構,也沒有能為廣大台胞尋親提供共享查詢的統一平台,難以滿足台胞尋根問祖的迫切要求。此外,由於族譜數字化基礎性建設薄弱、數字化標準與製作程序不規範、數據典藏與存儲格式不統一等技術制約,致使目前已建成的族譜數據庫資源整合困難,不利於統一管理,很難與其他數字化文獻數據庫聯合檢索,給多種文獻研究帶來挑戰。
其二,族譜對接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兩岸族譜對接牽涉面廣,工作量大。大陸相關台族譜對接關聯單位較為分散,尚未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高校院所、文化文史、檔案博物館、姓氏宗親等協同配合的運作機制。如,大陸部分地市的博物館較早掛設“海峽兩岸宗親文化交流中心”牌子,但實體久未建立,既沒有對外開放,也沒有設置專人負責和管理。又如,有些地市設置了依托當地政協系統的族譜對接網站,但是由於後台服務力量編制不足,導致族譜對接網站信息缺乏更新,鏈接查詢不順暢,內容不齊全以及難以及時服務等問題,適應不了台灣同胞的族譜對接及查詢需求。
其三,祖祠祖廟等宗親文物保護利用亟須重視。大陸涉台祖祠、祖廟、祖墓等作為承載兩岸宗親文化的具象形態一直保持至今。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及現代文明的衝擊,大陸多數涉台祠堂家廟祖廟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個別是由於一直使用,但少加維護,導致瓦漏墻塌壁破雜草叢生,隨時有倒塌毀滅之危。又如,部分雖無倒塌危險,但許多有價值的石刻、木雕、對聯、房架、壁畫等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東西已經遭受風雨侵蝕,遭受破壞,難以補償。再如,部分則在修復過程中摻進過多現代人的審美,遺失祠堂、家廟、祖墓的本來面貌,失去宗親文物價值。甚至,有部分涉台祖祠、祖廟、祖墓等場所遭受城市化進程中的野蠻拆遷,致使其文化價值難以賡續。因此,祖祠家廟祖墓等涉台宗親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已經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