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自然財富變經濟財富,路子可以這麼寬
http://www.crntt.hk   2025-02-08 14:44:15
遊客乘船在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內游覽。(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海南五指山,水滿鄉的茶農們端上了“茶葉飯”,還吃上了“旅遊飯”;內蒙古免渡河濕地,冬季發展汽車高寒測試和冰雪運動產業,夏季探索“濕地+”旅遊,冰雪之都解鎖“冷資源”,釋放“熱效應”;河北白洋澱,“千年秀林”成為雄安新區“藍綠”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環城、濕地入城,為這座新城鋪就綠色底色……

  不久前,自然資源部發布第5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海南、內蒙古、河北等地10個案例入選。自2020年4月以來,累計已有53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是關鍵。這些各地不斷湧現的創新做法,鮮活地詮釋著“兩山”轉化的巨大潛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如何拓寬轉化路徑?讓我們細數這些案例背後的動因。

  外溢共享型:讓綠水青山“顔值”更高

  冬日暖陽下,搭乘搖櫓船泛舟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水道如巷,河汊如網,如入畫境。

  “原來的水哪有這麼清呐!”“船老大”沈國榮感嘆,“20多年前,不只河水渾濁,空氣裡都飄著一股豬糞味。” 的確,由於人口劇增、養殖業發展等原因,西溪濕地一度面臨生態功能退化、景觀嚴重破壞等困境。

  轉機出現在2003年,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多年努力下,西溪濕地通過持續的濕地修復和生態管護,形成了包括濕地、水體、林草等在內的自然資源資產綜合體,片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