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據新華網消息,近日,“仿生視覺產業與投資研討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圍繞“仿生視覺與機器人產業化落地”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近年來,智能機器人產業取得迅猛進展。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4月10日發布的《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預測,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台,市場規模63.39億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將超過500萬台,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仿生視覺技術,能夠加快機器人的產業化落地,全面走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場景。”國內仿生視覺專家、仿生視覺控制系統原理髮明人、上海大學仿生視覺與類腦智能研究所所長張曉林說。
據悉,仿生眼技術,即模仿生物視覺系統的人工智能視覺感知技術,是包含腦幹、小腦、大腦功能的完整智能仿生系統。與激光雷達、TOF和固定雙目等現有技術相比,仿生眼擁有更加精確的識別、判斷能力,同時能夠主動觀察、注視目標物體及細節部位,是人工智能走向自主意識的關鍵要素。
張曉林表示,仿生技術的可動雙眼設計,使攝像機的應用變得更加多樣化,其動態特性具備防抖和跟蹤的能力,能夠根據需要切換視角,觀察任何想要觀察的地方。簡言之,仿生眼技術讓機器人‘看’得更清、反應也更加敏捷、精準和細膩,而這些都是智能機器人實現產業化的突破口。
裝配仿生眼的機器人可精確追蹤指定目標
據瞭解,仿生視覺研究因其跨多學科、結構複雜精密等特點,產業化進程一直較為緩慢。但隨著成果的不斷積累,尤其是近年來信息技術和產業的進步,仿生眼產業化的條件日趨成熟。據GGII《藍皮書》預計,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真正落地的“元年”,人形機器人將率先在商用服務、生產製造、巡檢等多個To B下游結構化場景實現落地應用;預計到2030年,面向To C場景的人形機器人有望迎來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