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當局的戰略誤判與台海戰和態勢轉換
http://www.crntt.hk   2025-01-27 00:14:17
  中評社╱題:台灣當局的戰略誤判與台海戰和態勢轉換 作者:鄭劍(北京),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摘要】戰略判斷是對重大全局性事物的本質、規律及趨勢的評估和把握,是戰略決策的前提和基礎。正確的戰略判斷需要正確把握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規律,冷靜分析各方力量對比及其消長趨勢,客觀估計對手的能力,清晰認知自己的短長,對有關方面的戰略誤導和認知陷阱瞭然於胸。戰略誤判經常導致和平喪失、戰端啓動、結局失敗。民進黨賴清德當局當前正堅定地走在戰略誤判和自欺欺人的道路上。其第一個誤判是“新台獨希望論”,第二個是“大陸內外交困論”,第三個是“美西方無條件一邊倒挺台論”,第四個是台灣民衆“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當前台灣海峽風高浪急、戰爭衝突風險高企,是民進黨賴清德當局建立在戰略誤判基礎上的更大力度聯美謀“獨”行徑所一手造成的。所幸形勢仍可逆,一是戰略判斷要回歸客觀,二是戰略思維要回歸辯證,三是戰略抉擇回歸常理。衹有海峽兩岸中華民族團結起來,與“台獨”分裂勢力和國際干涉勢力做堅決的鬥爭,才能維護和平。

  戰略判斷是對重大全局性事物的本質、規律及趨勢的評估和把握,是戰略決策的前提和基礎。“指揮員正確的部署決心來源於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於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①這是毛澤東關於戰爭和作戰指導的科學論斷,業已被一系列戰爭和作戰實踐所證明。正確的戰略判斷需要正確把握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規律,冷靜分析各方力量對比及其消長趨勢,客觀估計對手的能力,清晰認知自己的短長,對有關方面的戰略誤導和認知陷阱瞭然於胸。特別是關乎戰爭與和平的重大問題,必須作出客觀冷靜、全面透徹而非一廂情願、似是而非、投機取巧的認知和“判斷”。如果發展到衹能寄希望於天賜良機,則必然導致戰略上的誤判和“昏招”。

  歷史證明,戰略誤判經常導致和平喪失、戰端啓動、結局失敗。二戰中,希特勒高估納粹德國的實力地位,低估西方資本主義的英美等國與東方社會主義的蘇聯實現合作的基礎和動力,命令德軍“突然”止步於英吉利海峽,轉而兵鋒東向,盲目開闢對蘇聯的“第二戰綫”,分散了力量,壯大了對手,形成了戰略上兩綫作戰之大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高估日軍攻略作戰能力和搞突襲的戰略效應,低估美國戰爭潛力和軍隊自修復能力,在遠隔重洋的美國面前盲目自信,悍然襲擊珍珠港,開闢新的戰綫,引火燒身,加速了滅亡。不久前,美國高估自己的實力地位,低估伊斯蘭世界的反美韌性,導致2021年8月在喀布爾慘敗,倉皇撤軍,重蹈了1975年4月“西貢時刻”、越戰失敗的覆轍。這些失敗教訓的共同點是:誤認為自己政策、道路是“正確的”,以為替天行道;誤估自身綜合實力地位的伸展邊界,以為所向無敵;誤判“朋友圈”的涉己戰略意圖,以為得道多助;誤斷國際戰略環境的發展變化方向,以為大勢所趨;誤測對手的意志能力,以為甘拜下風。說到底,就是對大局和大勢的戰略誤判。這些決策者在評估時勢時,經常結論在前,論證在後,逆邏輯思維,導致衹見於己有利條件的“樹木”,不見不利條件的“森林”,一廂情願,成了被自己戰略誤導的犧牲品。而台灣當局賴清德這種有著固執個性的政治人物,最容易引領局勢走向這種終局,正如美國作家弗蘭克·奧哈拉所說“鑒別力衰弱時,偏見就會占上風”,又印證了美國思想家拉爾夫·愛默生所言“我們也許有偏見,但是命運并沒有偏見”。

  當前一個清楚的事實是,民進黨賴清德當局正頑固走在戰略誤判和自欺欺人的道路上。

  第一個誤判是“新台獨希望論”。“新台獨”是一種“塑造式台獨”,即從法理上、政治上、社會上、認同上、國際上把台灣地區的“現狀”重塑、重構、重建為“獨立”,即“互不隸屬、民主台灣”。具體策略手法是,一方面偷換概念,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現實,曲解為“獨立”的“現狀”,以迎合島內外不同形式的“維持現狀”主張、反誣大陸方面要改變現狀;另一方面掩耳盜鈴,用這種被曲解的“現狀”,掩護其在台灣地區和國際上推動“台獨”分裂的“國家民族”建構進程。賴清德多次講“台灣已經主權‘獨立’,不必再另行宣布‘獨立’”等話語,奧秘即在於此。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這樣可以欺騙島內民衆,迎合美國反華策略,同時讓大陸方面反“台獨”師出無名。

  這種伎倆純屬戰略誤判。一方面,賴清德絕沒有放棄“台獨”,而是在推動“台獨”。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台灣已經“獨立”,賴清德為什麼還要強調自己是“台獨工作者”?而大陸方面則早已經把形形色色的“台獨”,包括這種“塑造式台獨”、自以為是的“台獨”路徑,囊括在懲戒和粉碎、消滅的法律之中了。早在2005年3月14日發布施行的《反分裂國家法》中,在其關於非和平手段適用條件的第八條中就很清晰地規定:如果“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2024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的《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中,也把民進黨賴清德之流的臆想納入懲戒、打擊的範圍之內。例如:以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為目的,組織、策劃、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分裂國家罪定罪處罰:(1)發起、建立“台獨”分裂組織,策劃、制定“台獨”分裂行動綱領、計劃、方案,指揮“台獨”分裂組織成員或者其他人員實施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活動的;(2)通過制定、修改、解釋、廢止台灣地區有關規定或者“公民投票”等方式,圖謀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律地位的;(3)通過推動台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或者對外進行官方往來、軍事聯繫等方式,圖謀在國際社會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的;(4)利用職權在教育、文化、歷史、新聞傳媒等領域大肆歪曲、篡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或者打壓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的政黨、團體、人員的;(5)其他圖謀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行為。以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為目的,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的規定,以煽動分裂國家罪定罪處罰:(1)頑固宣揚“台獨”分裂主張及其分裂行動綱領、計劃、方案的;(2)其他煽動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行為。從這些定罪標準衡量,民進黨賴清德當局推動“塑造式台獨”的任何言行,都是觸犯分裂國家罪和煽動分裂國家罪的行為,必須和必然受到法律制裁,“塑造式台獨”沒有任何“合法化”空間,沒有任何“希望”。

  第二個戰略誤判是所謂“大陸內外交困論”。這是由美國臆造、令民進黨賴清德當局見獵心喜的論調。即,以為大陸已經盛極而衰、改革開放紅利期結束,根本顧不上台灣;對華戰略競爭美必勝,台灣跟著美對華戰略競爭起舞必然美夢成真、“台獨”如願以償。這些年來,美為塑造遏制、圍堵中國大陸的“國際朋友圈”所製造的所謂“中國見頂論”“中國回頭論”“美國勝利論”等謬論,在台灣綠營大行其道、信以為真,并帶動了他們“台獨戰略機遇期”狂想。賴清德接受島內外媒體采訪時,不斷宣揚大陸所謂經濟滑坡、社會紊亂、台灣經濟可以脫離大陸發展等等錯誤論調,誤導台灣民衆認知,激發極端民粹情緒,塑造全社會“台獨”分裂衝動。這裡有必要提示這些反華分子,如果中國大陸真的如美國所塑,美方為何還要變本加厲加以遏制?如果“美升中降”是事實,為什麼美國不趁熱打鐵反而不斷主動要求緩和對華關係?如果美國已穩操勝券,為何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都在不斷渲染“中國威脅”?任何無視、低估五千年文明、十四億勤勞智慧民族、七十五年新中國建設積纍、四十餘年改革開放所形成的發展實力的勢力,不是愚蠢就是居心叵測。在其視野裡,衹有自己的“歷史定位”,沒有人民的安危福祉。“美國以為中美競爭是美蘇爭霸的翻版,以為自己能贏,但中國不是蘇聯”。②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