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受邀以“淨零城市的智慧解方”為題演講,全手繪簡報讓人驚豔。(照:蘇俊賓臉書) |
中評社台北10月1日電/“Smart2025台灣永續峰會:從城市4.0到城市淨零”活動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登場,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昨天受邀以“淨零城市的智慧解方”為題演講,有“被政治耽誤的藝術家”之稱的蘇,趁3天連假全手繪簡報,從桃園人口結構、產業發展、交通建設的趨勢與流動等面向,以圖像敘事方式,呈現桃園邁向淨零城市的挑戰與智慧解方,驚豔全場。
蘇俊賓指出,桃園有235萬人口與1萬2千多家工廠,工業產值超過4兆元,是全台最高,每日通勤人口達320萬,其中43萬人北上雙北、7萬人南往新竹縣市,顯示桃園境內的高度流動性,而這樣的通勤流量也帶來城市交通挑戰。桃園同時是六都中最年輕的城市,中壢與桃園更分居全台人口第二、第三大區,在這樣的人口集中的超級核心區,必須要從實際的數據來探討如何解決產業策略、交通量能、生活壓力與環境負荷等四大課題。
蘇俊賓進一步說明,過去18年間桃園就業人口成長40%,高於人口成長的23%,顯示移入人口與產業需求緊密相扣;建築樓地板面積的成長速度甚至超越人口成長率,顯示桃園已成為移居與投資的重點城市。面對發展壓力,城市不僅要追求經濟產值,更要思考如何兼顧環境與生活品質。
在全場許多德國企業家、薩克森邦長 Michael Kretschmer以及經濟、勞工、能源與氣候行動部長Dirk Panter等城市代表之前,蘇俊賓也細膩地運用德國熟悉的文化符號,以當年在薩克森邦首府萊比錫手繪的“浮士德與魔鬼”雕像為例,說明城市治理的哲學。
蘇俊賓說,當年歌德在萊比錫寫下經典的歌劇,浮士德為了追求永恆的知識,不惜用靈魂與魔鬼交易,追求的是無止境的科技與探索,這故事影響很多西方國家百年來的治理哲學,他提醒,城市除追求持續發展而一味的以技術創造更多的工商產值與都市建設,同樣也必須仰賴科技,在發展與環境治理下,找到最好的平衡點。他提出桃園的四大策略:一是依循“國土”計劃思維下的集約發展,與鄉村、新鎮生活圈整合;二是都市計劃下的重大交通建設契機,整合台鐵地下化軌道建設建構車站新生活圈,並逐步轉型路廊周邊的工業區,適度提高公園綠地比例,結合埤圳創造生態跳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