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1日報導,“半導體”可能成為美國關稅的下個目標。(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8月5日電/美國政府公告台灣進口商品稅率20%,高於日韓的15%。紐約時報1日報導,儘管台積電承諾擴大在美投資,但挹注規模相比日本和韓國仍不夠,台灣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半導體”可能成為美國關稅的下個目標。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華盛頓與台北之間的關係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緊張考驗。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於上周四宣布,將對台灣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徵收20% 的新關稅,此舉在台灣內部和全球半導體產業投下巨大陰影。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正權衡對台灣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半導體徵收具破壞性的潛在關稅。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是台美遲未能完成談判的癥結之一。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我們不像日本與韓國,承諾钜額投資。”
官方統計顯示,自2024年底起,美國已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而台灣主要出口產品為晶片與相關零組件,台灣企業掌握全球先進半導體大部分產能,是智慧型手機與人工智慧設備等不可或缺的關鍵零件。由於這些晶片多以組裝成品形式進口美國,且供應鏈結構高度複雜,專家認為對其課稅難度極高。
就在這項突如其來的關稅宣布的僅僅數天前,賴清德原定在前往拉丁美洲,途中過境美國紐約和達拉斯的計劃,在特朗普政府的要求下被取消。儘管這總會引發中國大陸的強烈抗議,台灣領導人通常會利用此類過境安排來展現與美國的緊密關係。但是,此次過境取消,無疑為本已敏感的美台關係再添一層不確定性。
報導引用台灣官員的說法指出,談判代表在華盛頓已進行了數週的密集談判,然而至今未能達成如日本和韓國那樣的全面貿易協議。對此,“行政院”在上周五的聲明中淡化了新關稅稅率的衝擊,稱雙方尚未結束談判。而且,半導體關稅是雙方持續談判的一部分,雙方團隊在網肯定的進度持續推進。然而,台灣談判代表已經第四次訪問華盛頓,顯示其對達成協議的迫切性。
市場人士指出,談判陷入僵局的一大癥結在於投資承諾的差異。因為當日本和韓國已同意對美國進行數千億美元的投資,遠超台灣晶片製造龍頭台積電此前在美國的投資的情況。儘管特朗普曾在4月首次宣布關稅時讚揚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1,000億美元擴大業務的舉動,但顯然,華盛頓對於投資規模的期望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