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14日電/前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香港首位眼外科教授何志平撰文表示,此次美國再揮關稅大棒,但是已成強弩之末。文章內容如下:
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峰會開幕在即,美國故態復萌,對中國既想和談又搞極限施壓。先是突如其來將15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實體清單”,接著啟動向所有停靠美國碼頭、由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收取“301”高額徵費,再次把中美貿易戰推入新一輪激流。中國隨後於9日連發六份公告,對包括五種中重稀土產品及稀土相關技術、設備與原材料等境外物品加強出口管控。特朗普當地時間10日則叫囂將對中國產品加徵100%關稅,並對所有關鍵軟件實施出口管控。這一系列的過招,加上特朗普的激烈反應,都側面印證了中國反制措施快速且精準地擊中了美國“痛點”。
從農田到礦場,從關稅到技術,這場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摩擦,早已不是單純的經濟分歧。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戰,每一項政策背後,都是一段複雜的博弈考量。美方背信棄義、反覆無常,究竟在賭什麼,又能否輸得起?
農產品滯銷 特朗普票倉不穩
首先,華盛頓對華301關稅部分豁免節點逼近,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又臨近,特朗普必須穩固團結共和黨重要選民,因此大豆再次成為談判焦點。2023年中國進口大豆約9,940噸,巴西佔約7/10,美國約3/10。艾奧瓦等大豆重州過去五年對華出口近乎腰斬,逾一半農場已是虧損狀態。農民們曾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者之一,然而訂單遲遲未能恢復,不少人削減種植面積,轉行或將地租賃他人耕種,2025年美國農民或將虧損450億美元,怨聲載道。特朗普為安撫農民情緒,宣布將從關稅中撥款補貼農業,看似救命稻草,實質左手倒右手,由美國進口商支付關稅後,最終還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加重普通家庭生活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