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據大公報報導,自今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加征“對等關稅”以來多次延期,美國對多數國家的新稅率於8月後才正式生效、對中國的稅率目前暫緩至11月。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拉長了關稅對物價的實際影響周期。同時美國企業仍在消耗前期“搶進口”累積的庫存,短期內延緩了加征關稅導致成本上漲對進口商品最終價格的影響。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暫時降溫,但通脹對產業鏈的影響逐步開始呈現。首先,8月PPI低於市場預期,環比下跌0.1%,同比增速降至2.6%(前值:3.1%)。其次,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延續溫和上升趨勢,8月CPI環比上漲0.4%,同比增長2.9%;核心CPI與上月持平環比上漲0.3%。隨著關稅導致商品價格上升的效應持續顯現,8月之後對通脹的影響將會更加明顯。經分析通脹數據變化,我們認為前期關稅主要影響產業鏈上游(對PPI的抬升較為明顯),但對消費終端價格(CPI)的直接抬升效應相對有限,因此核心商品價格增速較為溫和。
從關稅的角度分析美國經濟,我們認為生產端數據揭示了近期關稅對於經濟的影響集中在“預期鏈條”(即關稅率本身尚未改變,但通過改變經濟體中企業和投資者的預期影響經濟),主要被供給端“量”的變化所吸收。換言之,加征關稅預期推動上、中、下游企業提前增加庫存,由此造成美國供給端數據“繁榮假象”。其次,預期效應主要被“進口量增多”、“耐用品產量增多”、“零售讓利增多”三種效應吸收,並表現在零售銷售數據上。具體來看,零售商通過降低其利潤來減低進口成本轉移到消費者,尤其是服裝行業,藥品、醫療器械行業等零售利潤較豐厚或進口成本占比不高的行業。但由於電視、電腦、通訊設備的零售利潤相對較低、且國外成本占比較高,因此CPI籃子中信息技術產品分項價格上行明顯。
如果9月後關稅對通脹進一步顯現,經濟數據加速下行,加上美聯儲的“獨立性”承壓,議息會議或面臨更艱難的決策過程。美元指數預計在震蕩中延續中樞下行走勢,而美債利率曲線的“牛陡”特徵(即短債利率曲線的降幅大於長債利率曲線)料更加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