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的動向、手法及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5-09-15 13:39:55
  中評社╱題:“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的動向、手法及影響” 作者:柯力(莆田),莆田學院媽祖文化數智實驗室副主任/副教授;尚博雅(運城),加拿大勞倫森大學研究生

  【摘要】賴清德上台後,民進黨當局推進“文化台獨”的動作不斷加劇,尤其是在“台獨”史觀、“台語正名”以及構建“多元族群觀”等方面不遺餘力,企圖在台灣社會進一步擴大“台獨”意識形態的民意基礎。同時,賴清德當局“文化台獨”的手法也不斷翻新,表現在操弄概念,隱蔽式滲透,甚至操作綠營民粹氛圍來切割兩岸的歷史文化連接。民進黨當局操作“文化台獨”注定不會成功,但其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不僅在台灣內部製造了更大的認同混亂,而且會加劇兩岸的對立對抗情緒,甚至在國際社會混淆視聽,企圖形塑“兩岸互不隸屬”的認知。對此要予以高度警惕。

  一、前言

  長期以來,“台獨”不衹是影響台灣社會內部穩定的重大禍根,也是嚴重威脅台海地區和平與安寧的最大隱患。賴清德上台後,民進黨在“台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尤其是大肆推動“文化台獨”,企圖通過操控歷史文化叙述、調整語言政策、扭曲族群觀念,割裂台灣民衆與中華民族之間深厚的文化紐帶,塑造所謂的“台獨”意識形態。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4月10日在會見馬英九一行時強調:“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兩岸同胞要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①相較於公開的“法理台獨”等直接宣示,“文化台獨”卻往往以其間接且隱蔽的面貌出現,表現出更高的欺騙性,學界也將之稱為“柔性台獨”或“軟性台獨”。②其本質還是在教育、文化、語言等多個維度“去中國化”,企圖逐步削弱甚至消除台灣民衆的中華文化認同和對中國大陸的情感歸屬。因此,賴清德當局推動的“文化台獨”,其危害性不容低估。深入洞悉賴清德當局“文化台獨”的動向及手段花樣,通過剖析其“文化政策”的內在邏輯與外在表現,揭示“文化台獨”的本質與潛在危害,對於把握兩岸關係及台海局勢走向,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乃至國家和平統一進程,都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化台獨”的動向

  賴清德本人的“台獨”意識形態非常頑固,他在2024年台灣“大選”期間就拋出了所謂的“文化政策”,儘管這衹是一個在文化領域的選舉政見,但其“台獨”意味非常濃厚。賴清德上台後,其推動“文化台獨”的野心進一步顯露無遺。具體而言,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的動向主要表現為:

  (一)格外重視“台獨史觀”的形塑

  島內“台獨”勢力以及民進黨對“台獨史觀”的痴迷與執拗由來已久,并把重點聚焦在台灣歷史教科書上。事實上,李登輝時期所推行的“1999課綱”就悄然植入了“台獨”意識與日本皇民史觀,這一變化成為後續民進黨在文化領域“去中國化”行動的效仿。陳水扁上台後不僅將台灣史從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生硬剝離,獨立成篇,更將中國史上的明、清兩朝納入世界史的範疇。其目的昭然若揭,旨在通過此種手段割裂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歷史聯繫,進而凸顯所謂“台灣歷史”的獨特性與獨立性。及至賴清德輔助蔡英文推出的“2019課綱”,民進黨“去中國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台灣與大陸的歷史紐帶被進一步模糊化。賴清德本人在當選後,更是從文化教育、新聞傳播乃至公共歷史叙事等多個維度,系統性地推進了所謂的“文化改造”與“思想改造”。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賴清德堅持任用具有強烈“文化台獨”傾向的“台獨”人士來執掌文化教育部門,如啓用鄭英耀、小野等文化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強烈的一批人。③賴清德的這些人事布局,無疑預示著未來幾年,賴清德當局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及“教育台獨”“文化台獨”與“精神台獨”等等動作會不斷上演。

  事實上,賴清德上台後,其大肆宣揚的“台獨史觀”論調中,“台灣400年史觀”尤為突出。同時,他還拋出所謂的“台灣全球化史觀”,旨在凸顯台灣與世界之間的緊密聯繫。以賴清德在2024年“520演講”中的言論為例,他提出的“八項主張”,第一項即為“推動系統性文化保存以奠立文化根基”。而其所謂的“再造歷史現場2.0”計劃,實則意圖全面復活日據時期的“歷史記憶”,美化殖民侵略歷史,并對部分“台獨”人士所謂的經歷進行美化,以達到篡改台灣歷史的目的。此外,賴清德當局還將台北故宮博物院等視為眼中釘,采用以“修復”之名對建築外觀進行“去中國化”改造,擬將其行政級別由二級機關降為三級機關,甚至企圖將其更名為“亞洲博物館”,以種種手段割裂其與中華文化的根脈聯繫。賴清德當局之所以重視所謂“台獨史觀”的形塑,還是為了割裂兩岸共有的歷史文化脈絡,為推進“文化台獨”提供歷史依據。

  (二)逐步推動“台灣台語”的使用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亦是民族身份不可或缺的標識。賴清德上台後,民進黨當局在語言政策上頻頻發力,企圖通過操控語言來推進“文化台獨”的議程。他們極力推崇所謂的“台灣語”(實質上為閩南語等方言),持續強化台灣語言的“自主性”與“本土化”特徵,并將其樹立為台灣“本土文化”的典範進行大肆宣揚。早在2023年賴清德公布的參選政見發表會上,他就提出“成立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讓民衆可以用母語到公務機關洽公,其中包括各族群語言及手語”,其核心意圖在於削弱國語(普通話)的地位。在強化少數民族語言與客家語言的同時,他亦主張進一步提升英語的重要性,以期構建兩岸語言體系的差異化格局。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7月18日,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正式發布公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更改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台灣當局稱其為“配合行政院語言發展報告和函示,推動語言一致性”,未來書面用語規範應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台灣手語”“馬祖語”等,因此配合將閩南語修正為“台灣台語”,此舉被視為“語言台獨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企圖逐步以“台語”取代“閩南語”是賴清德“文化台獨”政策的重要手段。此舉也引發了台灣內部不少人的反對,批其為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作祟。賴清德當局所謂的“語言政策”,其實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分裂行為。它試圖通過誇大語言的差異性來割裂台灣民衆與中華民族之間的文化紐帶,進而為“台獨”分裂活動鋪路。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語言發展的自然規律,也嚴重損害了台灣民衆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三)全面推出“多元族群觀”的論調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血濃於水,擁有著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認知。即便是民進黨的前身-“黨外”人士亦未曾對兩岸同文同種的事實提出異議。雖然早期有一些“台獨”論者嘗試構建“台灣民族論”,然而其論證過程往往難以擺脫血緣、文化及歷史邏輯框架的桎梏,不得不局限在“南島語族”“移民社會”“混血群體”等範疇內勉強搜尋“依據”,其結果往往難以服衆。近年來,一批綠營學者拋出以“想象的共同體”來構建所謂“台灣民族”之論調,其中有不少觀點被賴清德陣營所接受和利用。在賴清德當局的“文化台獨”系列策略中,其尤為重視通過強調“台灣民族”概念來塑造多元族群觀。譬如賴清德當局通過強調台灣藝術的所謂“在地性”與“主體性”,試圖削弱中華文化對台灣藝術的影響,轉而凸顯所謂的“台灣意識”與“台灣立場”。這一系列行為,無疑是在試圖人為構建一個專屬於“台灣民族”的“文化藝術史”,其背後的政治動機顯而易見。在“八項主張”第五項計劃中,就明確提到“建構‘地方文化區域治理’,發展地方文化特色”,旨在突出“台灣文化自成體系”的特質,并強調挖掘出“台灣每個縣市的在地性與獨特性”。儘管“台獨”勢力無法否認台灣衆多民俗信仰直接根源於中國大陸的事實,他們卻竭力強調,經過近代台灣民衆的不懈努力,台灣地區的文化、民俗等已展現出顯著的獨立性與自成體系的特點,企圖通過塑造多元族群觀來推動“文化台獨”。

  賴清德當局所倡導的“多元族群觀”之塑造,實則并非基於對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的真實考量,而是通過刻意強調族群間的差異,企圖削弱中華文化在台灣文化版圖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這種“多元族群觀”的構建與“文化工程”的實施,實質上構成了一種文化分裂的行為,其背後的動機與目的,值得深思與警惕。

  三、“文化台獨”的手法翻新

  (一)玩弄概念

  話語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文化權力通過話語來塑造人們的意識認知、價值觀和行為規範。賴清德深諳話語權的重要性,由此精心構建了一系列看似新穎、實則別有用心的概念,企圖通過這些概念的傳播,來模糊兩岸文化的本質聯繫,進而達到其“文化台獨”的目的。

  賴清德對“文化台獨”的偏執并非今日,一早就有脈絡可循的。2023年在“台獨”大佬辜寬敏的追思紀念會上,賴清德雖然稱其認同辜寬敏生前所提的兩岸“兄弟之邦”說,然而他所理解的“兄弟之邦”并非兄弟情深,而是兄弟分家。賴清德在2024年的就職演說中,他將所謂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三個稱呼混用一體,目的就是要用概念糅合編織成一條新式的“台獨”鏈條,其去“中國化”的意圖非常清晰。賴清德在2024年所謂的“雙十”演講中更是編織了一整套完備的“新台獨”系列論述,涵蓋了兩岸“互不隸屬”、“台獨”正名、虛構“主權”“國民”“國籍”等諸多方面,甚至提出2300萬住民決定“中華民國台灣”未來的荒謬主張,從而完成了又一波“新台獨”話語體系的建構。

  由上可知,賴清德正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概念,操控和主導島內話語權,以此在文化意識和價值認知層面推動“新台獨正名”的進程。這一系列舉動印證了“有所變也有所不變”這句老話,變的是賴清德基於選舉需要而作出的些許調整,不變的則是其“務實台獨”的核心內核和本質。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