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僑機工陳金福回國時的護照相片(現藏於雲南省檔案館)。(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這條路,總讓我情不自禁地覺得,父親離我很近。”穿越大半個中國,在北京定居了20年的陳渝萍,每年都會千裡迢迢前往滇西南。她的父親——南僑機工陳金福就葬在滇緬公路邊。
今年8月,陳渝萍開車來到滇緬公路走走看看,一路都是高速路、柏油路。“80多年前走這段路,我的父親開車要七八天,現在只要八九個小時。真是滄海桑田一樣的變化!”
在中國抗戰史上,南僑機工是一個感人至深的群體。抗戰時期,3200多名東南亞華僑青年,響應愛國僑領陳嘉庚號召,報名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以自己的生命、鮮血和汗水,在華僑愛國史上譜寫出壯麗篇章。來聽南僑機工陳金福之女陳渝萍講述父輩的抗戰故事。
勇闖四個“生死關”
在滇緬公路奔波,南僑機工平均駕車行駛一公裡,就有人犧牲在路上
陳金福,廣東惠陽人。6歲時,他和姐姐跟隨父親逃荒離開了家鄉,途中父親病故,姐弟失散。陳金福幾經飄零,來到南洋,11歲進入汽車修理廠當學徒。在加入南僑機工前,他一直在南洋晶華汽車修理廠做機修工。
抗戰期間,中國沿海口岸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後淪陷,1938年新開辟的滇緬公路,成為戰時中國唯一的國際救援物資輸送通道。但難題隨之而來,當時國內嚴重缺乏熟練的汽車駕駛員和修車技工,導致大批物資難以運送回國。愛國僑領陳嘉庚隨即發布通告,在南洋公開征募機修人員和司機回國救援。短短數月間,3200多名青年報名,他們當中既有富商子弟,也有技術工人,有橡膠園園主,也有出租車司機,都在南洋過著比較安穩的日子。“明知回國困難很多,明知就是上前線,但我的父親毅然報名。”陳渝萍說。
陳金福是第八批從新加坡回國的。他們先到越南,從越南坐火車到達雲南昆明。在昆明經過培訓,再分到各個運輸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