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產GPU發展進入快車道
http://www.crntt.hk   2025-08-27 10:58:57
市場對算力需求的持續增長,對國產GPU盈利拐點的出現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圖片來源:大公報)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據大公報報導,近年來,國產GPU(圖形處理器)行業在複雜的國際環境與旺盛的國內需求推動下,經歷了從艱難起步到逐步追趕的發展歷程。早期國產GPU企業面臨技術封鎖、人才短缺、資金匱乏等重重困難,但隨著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以及國內市場對自主可控算力需求的爆發,國產GPU企業迎來了發展機遇。

  2015年以來,一系列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相繼出台,為國產GPU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此期間,景嘉微等企業率先在國產GPU領域取得突破,其產品在特定領域逐步實現應用。2020年左右,沐曦、摩爾線程、礪算科技和壁仞科技等一批新興企業紛紛成立,它們憑借創新的技術理念和強大的研發團隊,迅速在市場中嶄露頭角。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上不斷加大投入,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技術路線,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儘管國產GPU取得了一定技術進展,但與國際巨頭相比,仍存在諸多技術瓶頸。首先,在軟件生態方面,英偉達憑借CUDA(統一計算架構)生態多年的積累,擁有龐大的開發者社區和豐富的應用程序,這是國產GPU難以企及的。國產GPU的軟件生態尚不完善,開發者數量有限,應用場景適配不足,導致產品在市場推廣中面臨較大困難。其次,在核心技術如芯片架構設計、制程工藝等方面,國產GPU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二至三代的差距。這使得國產GPU在產品性能、功耗等關鍵指標上落後於國際競品,限制了其在高端市場的應用。

  國產GPU的生態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在硬件生態方面,與國產GPU適配的服務器、存儲設備等硬件產品種類有限,兼容性問題時有發生,影響了整體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在軟件生態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開發者社區和應用程序不足外,國產GPU在操作系統、中間件等層面的適配也不夠完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導致生態碎片化嚴重。此外,國產GPU在行業標準制定方面話語權較弱,難以主導產業生態的發展方向。

  投入巨資拓展 打破國際壟斷

  GPU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國產GPU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研發方面,從芯片架構設計、流片測試到軟件生態建設,每個環節都需投入大量資金。以摩爾線程為例,2022至2024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1.16億元(人民幣,下同)、13.34億元、13.59億元,三年累計研發投入超38億元。在市場推廣方面,為了打破國際巨頭的市場壟斷,國產GPU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產品宣傳、客戶拓展和市場培育。同時,由於企業尚未實現大規模盈利,資金主要依賴外部融資,一旦融資環境惡化,企業將面臨嚴峻的資金鏈斷裂風險。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